分享

刘向军:教学是运用时间的艺术

 三驾马车1966 2019-04-28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中,通过大量事例分析,得出了“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的结论,并且指出,这只是成为世界级水平的最低要求。

要出成绩就必须有大量训练做保证,要做大量训练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做保证。这个道理似乎不说人人也能明白。但其实并不是人人都明白:所谓的“大量”和“足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大量”和“足够”。

马尓科姆所说的一万小时是怎样的一万小时呢?

那是训练者目标专一的一万小时。

那是训练者专心致志的一万小时。

那是训练者亲手训练的一万小时。

那是训练者纯粹训练的一万小时。

也就是说:目标杂乱的一万小时不行,心思旁骛的一万小时不行,有老师代劳的一万小时不行,含有非训练时间的一万小时不行。

学校教学的道理相同。

没有学习时间保证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目标过多甚或目标不明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心不在焉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学习没有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有大量磨蹭、拖拉时间就出不了成绩。

以此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确实很长,但每天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量还不够!

要保证学生在校真正的学习时间,就必须从课堂上做起:教学目标要集中、明确,教师讲解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以有效控制讲授时间,课堂训练要限定时间,训练反馈要面向全体。一句话,教师要力求让全体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训练时间。也正是因此,有的学校曾严格要求教师一节课只准讲4分钟,也有的学校严格要求教师一节课只准讲7分钟。这种一刀切的管理虽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这种管理至少有三个优点: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力求通过行政命令来有效扭转教师“满堂灌”或“准满堂灌”的教学行为,二是确保了全体学生每天自主训练的时间,三是迫使全体师生切实树立起时间意识或曰效率意识。

然而,就学习而言,只有自主训练的时间保证还不足以保证考试的成功。在班级制的教学体制中,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却很大,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这种情形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很好地运用时间。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常会以班级人数过多照顾不过来为由而事实上放弃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管理,学生成绩的分化常常是自然分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是师生共同相处的课堂教学,却类似于网络上的虚拟课堂,甚至还不如虚拟课堂,因为现实的课堂不如虚拟课堂那样能给每个不同层级的学生以及时而明确的学习反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么他们没有能力去有效地自主学习,要么他们无暇自主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二者兼而有之。

要提高学习时间的有效性,就要讲究时间运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下运用时间的四个艺术可以看作是教学时间运用的四条原则性要求:其一,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来训练。其二,要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反复训练。其三,每个学生的训练都要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反馈。其四,每个学生都要高度专心地、充满兴趣地去训练。

1.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来训练。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最近发展区”,二是“各自”。但在班级教学中,这两点几乎在多数训练时间中都被忽略了。可以说,在一个班级体中,只有少数学生是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来训练,多数学生的训练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即便是那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训练的学生,也存在着随意性、偶发性、相对性,某次或某几次碰巧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训练,其它时候也会有盲目性。总体上来说,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去训练,被动地忙着完成老师不加区分地塞给他们的训练,而不是在他们各自所需要的最近发展区里进行训练。这样,无论是低于学生个人最近发展区的训练还是高于学生个人最近发展区的训练,虽然花费了不少训练时间,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益或益处有限。

2.要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反复训练。

这句话也有两个要点,一是“各自”,二是“反复训练”。同样的,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肯定可以分为相对集中的若干区域,但绝对不会是唯一一个区域,也就是说,全班学生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同一个训练内容、训练节奏和训练标准。最近发展区越有个性化,则对于“这一个”学生来说,训练就越有针对性,训练效果就越好。同时,无论是知识或是能力的发展,都绝非一蹴而就,在同一个最近发展区里,需要有若干次反复训练,学生才能自然地、有效地、循序渐进地而不是想当然地、跨越式地上升到另一个最近发展区里。但是,在真实的班级制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式的训练,掩盖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个性需求;教师凭感带领学生往前走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训练,又不断地造成了学生学习中大量的“夹生饭”现象。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来说,这种教师凭着感觉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感觉学的训练方式,根本不需要三个月,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足以摧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了,就足以制造出相当一部分“差生”了。

3.每个学生的训练都要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反馈。

这句话有四个要点:一是“每个”,二是“及时”,三是“针对性”,四是“反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尤其要关注那些学困生的训练情况。同时,这个关注必须是“及时”的,此处所谓的“及时”应该及时到这样的程度:当天的、当下的甚至是同步的关注。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这一个”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训练表现,做出适应“这一个”学生的反馈。而所谓“反馈”,必须是教师针对“这一个”学生做出的明晰的、具体的训练评价或指导。但是,在真实的班级教学中,在太多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只组织学生训练,但常常缺乏训练反馈环节,或者虽有反馈却远不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反馈,至于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则常常完全谈不上了。回想一下,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迟了一周甚或半个月才向学生做反馈,所谓的反馈也只是龙飞凤舞地简单地批一个“阅”字或是画个对勾,这种情形不是大量地存在着吗?!这种反馈有多大意义呢?!

    4.每个学生都要高度专心地、充满兴趣地去训练。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高度专心”,二是“充满兴趣”。只有“高度专心”,学生才能保证当下的训练质量,否则,徒有训练的形式而少训练的效果。只有“充满兴趣”,学生才能思维灵活地投入到当下的训练中并自觉地享受漫长的训练过程。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学段的提高,这两个要点似乎逐渐变成了学习中的奢侈品。学生因对当下的训练无兴趣而不能专心,因不能专心而对当下的训练没有感觉,因既不专心也无兴趣而对学习本身日益厌恶。在同样的训练过程中,“专心”和“兴趣”会让训练效果翻倍,或者说让训练时间翻倍、让训练时间增值。帮助学生找回并强化“专心”的品质和有“兴趣”的状态,是教师的责任,这远比教师简单地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无限度地延长学习时间重要得多。

教学是运用时间的艺术。教师的教是如此,学生的学是如此,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更是如此。减少教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这是要义之一;保证练的时间,提高练的效率这是要义之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教学中遵循上文所说的运用时间的艺术规律,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都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基础水准。

2016.1.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