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亡的乡村学校

 雨丘心事 2019-04-28

    我在这间乡村学校读小学,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很小,学校很新,学生也很多,一切都如常。

     二十年前,虽然义务教育的政策已经实行很多年,农村地区落实的很表面。适龄儿童入学的年纪,主要取决于秋季招生时父母的心情。父母商量在该送上学了,在开学前会给孩子准备一个书包,领着到学校办理报名手续。有的孩子怕上学,和父母闹上一闹,就能多玩一年。玩,对孩子是最有诱惑力的了。

    上学前,农村孩子以田野河川为师,以鸟雀鱼虾为友,在自然里释放天性,大孩带小孩,玩的不亦乐乎。上学,也是为了玩,玩伴都被大人送去学校,一个人在家就无聊了。所以无聊并不是大人才有的情绪,只是大人不好找好玩的事儿和玩伴了。农村孩子上学,很少需要父母接送,都是三五成群,几个孩子凑一堆,就出发了。

    村庄位于中部平原的普通中国农村,既不依山也不傍水,更谈不上风景秀丽。村庄由五六个自然村组成,吴王沈张是村里的主要姓氏,其他姓氏都是各种原因由外地迁入的,为数并不多。有一杨姓,据说是四川修大坝,家里呆不住了,举家迁过来的,住在我家临近,我现在对地方语言适应能力跟他们家有很大关系。多姓的村庄自然没有统一的宗祠,学校就位于村庄的最核心位置-村委会大院的南侧,与村委会隔了一条河沟,有一座涵洞土桥连通,后来修成了水泥石桥,在桥边筑起了一道校门。

    学校西北两面环水,南面是村民的庄家地,东面是吴姓村庄,有一条路向东南,可以经过砖窑厂,到集市上去。有一位住在镇上的老师,每天在这条路上骑车往返,我在小学期间一次也没走过,对未知的恐惧,将我的活动范围圈定在学校的周围。由我家到学校一共有三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一条季节路。大路是纵横相交的主干道,铺的是煤矿上洗选留下的矸石,到处是突起的大石块,自行车走在上面很容易爆胎。走大路去学校,需要经过两次转向,路程最远。小路是一条斜穿村庄的土路,只要不下雨,很好走。虽然那时候还没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公理,也会选最近的路走。季节路是最有趣的一条路,每年的深秋到来年的初夏,当地雨水不丰。学校西面的河沟几乎干涸,沟床里摆上几块砖头土块,几步就能跨出一条路来。

    初夏,这条干涸的沟床还是男孩子天然的游乐场,练习从一岸助跑跳向另一岸、在野地里疯跑、在树荫里纳凉。天气炎热的中午,高年级的男孩,会沿着河沟一路向南,到砖窑厂边的大水坑里游泳。水坑是砖厂挖土制砖挖成的,挖到了黄土层,枯水期也有很深的水。家乡的孩子,向来是会水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会带着下河洗澡。没人阻拦,也不觉得危险。

    至于学习,在那时候其实不是太重要的事情,每天的课程很少,一天差不多六节课,主要是语文和数学,英语在当时的课表上是没有出现的。26个英语字母是数学老师在六年级教的,为了讲选择题时大家能听懂选项。上到四五年级时,我才渐渐懂了一些学习的乐趣,很多人没找到,因而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就停止接受教育,甚至提前辍学。

    二十年前,在这所学校里,父亲的启蒙老师也为我开蒙;二十年过去了,我的孩子随我离开了家乡,这所小学校也随着孩子的减少快速衰败。曾经欢声笑语的校园,只剩下一栋破落的老楼被租给制衣厂,老楼里“哒哒哒哒”是缝纫机欢快的回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