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学校撤与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GXF360 2015-12-01

  新近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

  随着人口流动和随迁子女增加,城镇学校被挤爆、农村学校空心化等现象日益突出。乡村学校的大量撤并,又带来了留守在偏远山乡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等新问题。这些村庄所面临的还不仅仅是上学难,一所学校的消失,伴随的很可能也是一颗火种的熄灭。失去了读书声与读书郎的村庄会不断老去,慢慢失去它的公共生活和文化记忆。

  几年前有一项针对十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5.4公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7.47公里。也许在城市里这段距离并不算什么,但农村孩子的5公里,通常都是用脚步丈量的山路。这段距离,让很多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本就艰难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出发,对农村学校进行优化结构、调整布局,都不该是“一刀切”的集中式办学那种搞法。

  新形势下提出的“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也不能等同于再次恢复土屋一间、教师一个、板凳几张的简陋“教学点”。中华文明几千年,可以说历尽了战乱沧桑,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原因就在于我们文明的根,深植于山重水复的大地上,深植在星罗棋布的村庄里。从现有文化遗存来看,很多村庄最宏伟庄严的建筑,除了宗祠就是学堂。读书明理,敦仁行义,它们所象征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图腾”。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不能失去这样的“图腾”,不能回到低水平发展的老路上。

  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意味着将城乡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农村教育不等同于低质量、低水平的教育,乡村教育的瓶颈该如何打破,这个问题难解但不等于“无解”。乡村学校撤与守,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必须克服简单化思维,需要更多因地制宜、更多调查论证、更多以人为本、更多的局部性动态调整。

  “钱随人走”的新政,让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以随学生流动而携带,大约1300万随迁子女会直接受益,充分说明了人是活的、政策也应该是活的。如何把政策用好,让更多留守儿童群体受益,越是困难重重,越是考验智慧,越是体现担当。从长远来看,无论学校是大是小,是撤是留,都应该避免片面化、盲目化,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主张。强化配套服务,努力改变乡村教育面貌,是我们国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