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二十讲《乡村振兴的落点:就地城镇化》

 阅读人生988 2019-03-15


一、就地城镇化的背景

乡村的区域规模有限,不可能照搬城市集聚化发展的模式,也无法带来大规模的工业化聚集。乡村只能从有限规模的人口聚集和有限规模的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度规模的人口聚集和适度规模的城镇化聚集。如何在在适度规模发展下解决人口、产业、环境协调发展,这就是就地城镇化问题。

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在30年内可能达到90%,但人口的转移,不一定向城市集中,而是在乡镇与村庄的新聚集。生活在村庄,不一定就是农民。逆城市化已经出现明显的势头,只不过回归乡村的不一定是农民。农民继续进城,成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可能回乡,同时拥有城市的住房、工作和乡村的土地、住宅。城市居民可能下乡,同时拥有城市的居民身份和长期乡村创业或养老的生活。因此,新乡村,在就地城镇化的推进下,可能同样容纳大量人口,进入现代化,但肯定不是传统农业农村的模式了。

从60%到90%的这个城镇化率升级阶段,与30%到60%阶段,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这个阶段,传统的工业化带动的城市聚集已经基本完成,城市群的多组团结构,生态型花园城市发展模式,科技型城市创新城镇化模式,消费聚集型城市升级模式等等成为进一步城市化的主导。

与此呼应的,以就地城镇化为特征的乡村现代化发展,可能给集约化的城市化制造一个天花板。可能仍然有20%-30%的人口住在村庄和乡镇,从事现代非农产业或“农业+”的产业,拥有现代生活条件,同时成为乡村宜居生活的享受者。因此,面对就地城镇化,我们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和发展的关键,就是用创新的产业融合模式推动乡村区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同时,在适度规模的居住聚集条件下,形成新乡居生活的大军。

新乡民与传统村民的共居,农民继续进城,城市居民大规模下乡,这是一个大的人口双向流动的新趋势,也会成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镇化中最重大的新变化。

二、乡村振兴下就地城镇化的路径

(一)以人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镇与农村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区域,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导致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文明素养、社会权益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差距。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首先体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上。农村生活方式转变指的不是农民从平房搬进楼房,而是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使他们融入现代文明生活。其中,包括交通、医疗、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将带来与其相适应的知识、技术、技能素质、交往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就地城镇化强调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权益。受到户籍制度、土地改革、社保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权益保障存在很多难题。农村的土地、宅基地都意味着潜在的经济利益,在就地城镇化中,需要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合适的退出机制。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较低,如何促进城乡社保体系接轨,让更多的农民享有基本保障,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整合创新

产业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促进人口与消费的聚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产业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资源要素优势,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提升农业附加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通过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就地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支撑,而就地城镇化又能为现代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平台支撑,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三)依托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产居融合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解决宅基地制度改革问题,妥善解决宅基地流转和房屋置换,以完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使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此外,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探索多元化的社区建设模式。

我国农村就地城镇化,要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产居融合发展,让他们共享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就地城镇化的有效模式

(一)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基础,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后,需转移到其他更高收入的产业中。旅游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特别好的产业推进价值。农村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就地发展产业,形成居住,以此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

(二)乡村旅游综合体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旅游综合体的一个特殊类型,指以乡村综合资源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以城市游客为动力,以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地产为延伸,以带动乡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升级为目标,充分关照三农问题,统筹考虑区域旅游打造、区域产业发展及区域城镇化推进的综合开发模式。作为聚集“乡村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绿色产业园区、民俗村落片区、乡村度假社区”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经济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将成为推动乡村区域经济综合升级的重要模式。

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就是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对项目地进行综合开发,把乡村打造成一个“岛式圈层”结构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满足政府、企业、居民、乡村旅游者等多方需求。

乡村振兴二十讲《乡村振兴的落点:就地城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