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乡愁:治疗“乡村病”需要更多的村镇规划支持

 文明世界拼图 2019-07-06

1978年以来,城镇化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1978—2016年,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7.35%。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仍处在起步阶段。


1. 乡村病

乡村在产业、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等多领域罹患严重的“乡村病”,亟待解决。

1.1 农业发展缺乏竞争力,非农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种植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精深加工率不足45%, 低于发达国家90%和80%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

1.2 农村社会结构不完整,农村劳动力主体老弱化加剧

农村“三留人口”群体快速增大。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达5000万,老年农民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主体。

2014年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总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

中国乡愁:治疗“乡村病”需要更多的村镇规划支持

1.3 宅基地扩张与闲置并存,乡村空间资源利用存在较大浪费

统计资料显示,2000—2011年中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3 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 3045万亩。农村人口快速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和普遍的“建新不拆旧”相伴而生。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亿亩农村宅基地,其中10%~20% 是闲置的,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

中国乡愁:治疗“乡村病”需要更多的村镇规划支持

1.4 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全国还有43%的村庄没有实现集中供水,仍有60%的农村人口是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11%的行政村通村公路没有实现硬化,大量村内道路没有硬化,且普遍没有公共照明。农村垃圾随意堆放、倾倒现象严重,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村容村貌呈现脏、乱、差。

1.5 传统村落与乡土特色保护面临危机

传统乡村风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但目前的保护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建筑失修衰败,古树、古井、古桥等重要景观元素也日渐消失。

目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拯救措施,但实施保护的村庄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同时,获得保护的传统村落也面对着发展方式单一、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

中国乡愁:治疗“乡村病”需要更多的村镇规划支持

1.6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偏差、制度缺失、技术支撑不足

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脱节,是村镇规划实施难、乡村公共设施缺乏后期维护等问题的根源。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农房质量安全制度缺失,传统村落与乡土特色保护的制度尚未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的技术标准适应性不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难。

2. 乡村发展趋势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进一步分化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寻求不同的发展路径,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形态,并因此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广大的中部传统农业地区,伴随着外部产业的转移和内部需求的提升,乡村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就地就近、适度集聚的态势较为明显。

在乡村空间格局变化的背后,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农业的现代化、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乡村发展的绿色化和以乡村为依托的中华文化复兴正在显现和有序推进。

3 乡村发展的主要特征

村镇的发展动力强弱取决于区位和资源禀赋。城市周边的村镇往往得益于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发展较为迅速。而远离城市的村镇则缺乏来自外部的强大动力,发展相对滞后。

村镇的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往往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村镇自发发展的过程中,有才干、有主意,带领一方百姓谋发展,为老百姓拥护的“能人”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我国村镇的发展受政策的影响极大。改革开放之后小城镇的蓬勃兴起、20世纪90年代乡村地区发展的相对停滞、2000年之后乡村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都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密切相关。

基于我国村镇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在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应尊重差异、鼓励多元化发展和政策创新,优化完善外部发展环境、建立内生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实施分类指导。

中国乡愁:治疗“乡村病”需要更多的村镇规划支持

4. 中国乡村发展建议

4.1 加快制定《乡村发展、建设和保护法》,对乡村实施土地、规划、建设的一体化管理。

明晰农民建房管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等责任职责,将乡村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敬 老院等公共设施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并实施监督管理。

恢复农村建筑工匠资质许可制度,加强农村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完善保护制度。

4.2 创新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编制方法、编制技术和编制内容,推广乡村规划师制度,将乡村规划服务从短期逐渐转向中长期跟踪服务。

大力推进“需求导向、解决基本、因地制宜、农村特色、便于普及、 简明易懂、农民支持、易于实施”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将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中付诸执行。

4.3 发展乡村设计和新乡土建筑。

鼓励设计师下乡,传承和创新传统建造工艺,发展适合现代生活的新乡土建筑和乡村绿色建筑技术。

高等学校开设乡村建筑学或乡村规划管理专业及课程,对村镇建筑风貌的系统性研究国家应予以重点支持。

4.4 以全国村庄人居环境信息系统为基础,形成国家有关乡村的统一数据平台。

在县市逐步推进城乡全域地理信息系统、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地方进行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平台。

4.5 发展适合乡村的环境整治技术。

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

加强城乡污水处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设施、防洪设施等的整体协调,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4.6 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引导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中心、一般乡镇为纽带、中心村为重点、一般村为基础的乡村聚落格局的形成。

加大对村镇特色产业和特色风貌的培育,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村镇。

4.7 促进乡村人力资本积累。

投资于农民,增加对乡村文化教育投入,促进增量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建构多层级细分专业的乡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乡村居民的学习激励机制,广泛发展乡村社区学校,发展乡村艺术,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为乡村地区现代化 夯实社会基础。

✎改编丨宁丽梅

☟ 改编原文
邹德慈,王凯,谭静,马克尼.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2):1−5

《中国工程科学》是中国工程院的智库期刊,创刊于1999年,致力于传播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战略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