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肯定有你没见过的!顶级50mm镜头介绍

 dizi1580 2019-04-29

IT168资讯】在135系统中,50mm焦距的镜头因为视角与人眼相近,被称为标准镜头,一般人印象中会觉得它是大光圈镜头中最便宜的焦段,虽然它相对结构简单和比较廉价,但是做到极致的超大口径表头还是有不少的。

  在50mm焦距上,F1.0甚至都算不上是最大,光圈更大的变态数不胜数,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佳能在1961年为旁轴的Canon7配套的50/0.95(下图第一个),但这根本算不了什么,更牛的还有Rodenstock(罗顿斯德) 的 Heligon 50mm/f0.75投入过小规模量产(下面的那个蓝眼睛,机身是尼康S3),如果加上特制型号的话,蔡司在1966年为NASA专门设计的Planar 50/0.7镜头(下图第三个),它搭载在阿波罗计划中的绕月探测卫星上用于拍摄着陆区的地形和地貌,因此在用料和制作上不惜工本,得到的成像质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力极限,嗯,还没完哦,尼康曾经也出品过定制的Nikkor 50/0.7,最后,还有蔡司给NASA单独做的50/0.65,不过这个是给哈苏机身用的。

  好吧,上面这些镜头基本上都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的,看看就行了,还是回到人间来吧。



黑夜的眼睛:徕卡 Noctilux 1:1/50mm

  1976年,由光学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导,徕卡设在加拿大的密德兰厂(当时还叫做LEITZ)推出了一款史无前例的镜头:NOCTILUX 50/1.0。此镜重达630克,同时也是徕卡M系列中最昂贵的。NOCTILUX一经推出就成为光学史上崭新的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质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标准镜50mm SUMMICRON M来比较也毫不逊色。

  徕卡的noctilux号称夜之镜。徕卡在1966年推出了noctilux 50/1.2ASPH 这支镜头采用了两片非球面镜片,生产难度极大,所以价格十分昂贵,不久就停产了。到了1976年,徕卡在镜头制造中采用了超高折射率光学玻璃,并且重新设计了NOCTILUX将其口径又增大了半档光圈,这就是Noctilux 1:1/50,然后,加拿大工厂开始一共生产了四个版本的50/1.0。这四个版本的50/1.0光学设计相同,只是是镀膜与外形逐年改进。与前一代的ASPH版Noctilux不同的是,50/1.0利用超高折射率的球面镜片来矫正超高速光圈下的彗星像差,并且将光圈提高了半档,当然镜头口径也由50/1.2ASPH的48mm增加到58mm和60mm。最早期50/1.0用的是徕卡实验室自产的编号900403的高折射率玻璃,因为不能量产因此徕卡将50/1.0的生产转到有更多#900403玻璃的加拿大Elcan。第一代的50/1.0是E58口径,外接遮光罩;第二代是E60,外接遮光罩;后期都是E60,内置遮光罩。如今徕卡已经关闭加拿大的Elcan分厂,据说新的50/1.0仍然用的加拿大库存玻璃,但是在德国组装。

  NOCTILUX是一款表现卓越的镜头,在开放光圈下有着迷人的表现,缩小光圈时也足以和其它标准镜一决高下。它对阴影部分的细节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同时抗眩光能力一流,慧像差微乎其微;NOCTILUX对于弱光下细节的描写能力,使得在阴暗场合下的主体有极为清晰与饱满的色彩,这使得它成为一款无法替代,绝无仅有的镜头。



展现极致:佳能EF 50/1.0 L USM

  这支镜头是佳能在1987年配合EOS系统的第一代EOS650发售而推出的,但主要目的是炫耀研发能力,佳能最早将萤石镜片用于光学系统中,对于设计大口径的镜头有一套成熟且先进的技术,造就了这支到目前为止135单反可更换镜头中相对口径最大的怪物。说它是个怪物一点也不假,72mm的口径(对比一下,EF 50/1.4 是52MM口径,著名的佳能小白是77mm),接近1KG的重量(985g),镜头后部还特地做了个收口,否则根本没法塞进机身卡口里面去。以炫耀为主要目的开发出来的这支镜头也属于天价之列,售价折合人民币17000左右,在市场上流通数量很少。

  而且就成像质量来说,50/1.0在最大光圈下的锐度远不如它的同门师弟EF 50/1.4,实在有负它脑袋上挂着的红圈和“L”。但是,F1.0的超大光圈使得这支镜头的营造气氛能力和在弱光下拍摄的能力绝对无出其右者,很多时候也许你就差那一档光圈就可以记下最后一抹微弱的余辉吧。

  佳能在去年末的时候又发布了EF 50/1.2,新品售价达到了人民币13000块,果然是黑死人不偿命的价钱,但是,研磨非球面镜片和改进的新玻璃材料的应用使得这支镜头的光学表现达到了完美的极致,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点贵,可以忘记那只50/1.0了,半档光圈而已。



巅峰时刻:尼康NOCT 58/1.2

  尼康的光学设计功力还是很强的,当然,更多的是体现在军用和商用产品领域(比如侦查用镜头和光刻机什么的),在民用镜头中,最佳的体现就是28/1.4和这支58/1.2 NOCT了58/1.2NOCT于1976年发布,最早是AI接口的,到了83年又出了AIS接口,以后再也没有更新过,所以,现在如果有朋友想找来玩一玩,最少需要一台D200以上级别的机身。NOCT是拉丁文“夜”的意思,这支镜头专为弱光下拍摄而设计,首次使用了研磨非球面镜(可都是一片一片磨出来的,现在都用的是铸模非球面镜了)在光学设计上也偏重于消除弱光下的慧差,夜景拍摄画面中所有点光源成像时依然清晰锐利,而其他镜头,即使同样具备1.2甚至更大口径的镜头在拍摄夜景时,点光源会呈发散状,令画面产生结像不实之感。这支NOCT号称最大光圈就是最优光圈,从设计上就一切以在最大光圈下的效果为重,有测试表明,光圈收缩到F4之后时边缘分辨率反而会稍微下降一点点。

  NOCT-Nikkor 58/1.2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尼康F系统口径最大的镜头之一(另外两个是AI 50/1.2和AIS 50/1.2),限于F卡口直径太小,尼克尔镜头的光圈都做不大(佳能EF卡口直径比F大两毫米,所以能做出来200/1.8,尼康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做出来200/2.8),F1.2几乎已经是50mm这个焦距的极限,这支镜头也创下了日系135标头价格最贵的记录,现在偶尔在ebay上面见到成色不错的二手,价格折合人民币也接近18000元,值不值得大家心里有数。

  尼康的老版本镜头目录中,NOCT-Nikkor 58/1.2下面写着一行小字“This is a special lens!”,再无任何一支尼克尔镜头有此殊荣,尼康也不复那时雄霸天下的气势了。



徕卡 Summilux-M 1:1.4/50 ASPH

  和其他的徕卡镜头一样,Summilux-M 1:1.4/50mm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最早的 Summilux-M 1:1.4/50mm设计于1962年,采用了经典的双高斯光学结构,辅以徕卡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和优良的光学玻璃选料,早期的版本可以说达到了双高斯结构镜头的最高水平,对使用35MM到90MM焦段的大部分摄影师所用的多数镜头而言,双高斯型是最合适的,并且在正常的成本和加工限制下已经不能进一不改进了。但是这设计具有固有的缺陷。极高速镜头不能被完全矫正在径向的球差,散光和场曲。这些象差致使影象细节反差低,致使位于影象区域边缘的主体轮廓柔化。光圈越大,这些效果越明显。因为象差矫正的平衡很自然地针对在大光圈时影象的质量, 所以改进大光圈的表现已经是很时髦了。此外,焦点漂移能降低整个影象的质量,大口径的高速镜头再要向上发展,只能依靠非球面镜和超高折射率玻璃的开发来实现了。

  1989年设计的Summilux-M 1:1.4/35mm Asph使用到了非球面镜和浮动镜组,基本脱离了双高斯结构的限制,这个设计取得了非常优异的光学表现,到了2004年,在此基础上,新的徕卡 Summilux-M 1:1.4/50 ASPH也出现了,在全开光圈的时候,总的反差高,但是整个象场有一点偏软。散光被很好地控制着,而象场很平坦, 这使影响范围内的的边缘区域里的影像质量有明显提高。在小亮点和特别的高光处, 可探测到存在少量的慧差。但是,比前一设计(SUMMILUX-M 50mm f/1.4)少了很多。作者测试所用胶卷是FUJI PROVIA 100F和400F。新SUMMILUX的色彩演绎是相当杰出的。特别在暗淡光线区域内,其色彩是明亮干净而饱和的。对其它高速镜头而言, 在暗淡光线下的色彩似乎象曝光不足而且平淡。他们缺乏明亮光照时的艳丽。在此,新SUMMILUX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准。由于具有优秀的再现高光和明亮表面反射的能力, 这颗镜头的影象具有惟妙惟肖的三维效果,这加强了影象的生动性。

  抗眩光能力杰出, 甚至比Noctilux 和 Summicron还好。几乎不可能产生二次反射, 即使在成象范围内存在光源或更糟的情况,除了照亮镜头的前表面,也不过表现在影像区域之外。在前面的情形中,你可以看见边缘区域里的灯的轮廓被损坏,当然以这样的光圈和前镜片口径没有拿个镜头可以完全避免闪烁和眩光的笼罩, 但是对于多数应用这颗镜头几乎没有眩光。你这样来证实一下:找一个在场景中突出的很明亮的窗户,摆上一些小物品,然后拍下来。通常,在照片上这些物品是残缺而过分暗淡的; 但是如果用Summilux ASPH,就会的到形状完整色彩真实的照片, 这是真是最非凡的表现!



宾得长公主:FA 43/1.9LE

  PENTAX在1997年推出了复古设计的标准镜头--SMC FA 43mm/1.9 Limited 限量版镜头(限量版其实只是一个噱头,限制月产量而已),和1999年推出的77mm/1.8、2001年推出的31mm/1.8另两款限量版镜头被爱好者们称为Pentax的“三公主”。43mm/1.9因为是最早推出的一只,是P家三公主里的长公主。这三支公主头体积小巧用料精良,做工非常棒,令人爱不释手,也是对焦手感最好的自动对焦镜头,在成像质量上以这支43LE最为出色。

  43LE做工精良,全金属镜身,距离标尺、光圈、景深标尺全是刻在金属镜身上,其外观优美,小巧精致,和P家小巧的机身相配,非常衬手,均衡感一流,入手感觉就令人非常满足,拿掉金属遮光罩和植绒的金属镜头盖就象块金属小饼干,令人爱不释手。

  这支镜头刚推出的时候价格非常贵,虽然光圈不大,价格却超过宾得自己的FA 50/1.4的两倍,MTF曲线上看,性能也很一般,不过却广受欢迎,甚至有器材专家称用过之后对镜头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支镜头没有用到太多现代镜头生产工艺,不过材料上依然选择了高折射率玻璃,对于色彩的表现有着十分独到的地方,尤其是立体感和空间感非常棒,影像的描画也非常细腻,这是一支很有个性的镜头,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宾得自己对这支镜头也非常得意,后来还出过一个钛制的特别版,不过由于生产难度太大,很多工序都需要手工检查和装配,所以后来也不再生产了,宾得事情还做的很绝,把模具都毁掉了,现在手里有钛版本的朋友大可以留下来等升值吧。

  有意思的是,这个镜头还做过使用莱卡R卡口的43/1.9 For Leica,有一段时间的价格甚至要贵过莱卡原厂的饿标镜,不过市场反应一般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