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曼猜想的三个故事 * * * 这两天数学界有个大新闻,说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迈克尔· 阿提亚,这位将近九十岁的老爷爷刚刚宣布说,他已经把黎曼猜想证明出来了。  迈克尔·阿提亚爵士,英国数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几何,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作者:Gert-Martin Greuel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黎曼猜想”是数学这座大山上,最顶级的问题。如果真的被证明出来了,那么,这将是本世纪以来,数学界最大的一件事。 关于这个黎曼猜想,有三个数学家的故事你可以听一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你对于黎曼猜想,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 | 黎曼是谁? 我先说第一个故事,是关于黎曼本人的故事。 黎曼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但他一生过得非常悲惨。  波恩哈德·黎曼 (1826-1866) 德国数学家,黎曼几何学创始人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黎曼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们的清朝末年。他的爸爸是个乡下的牧师,黎曼全家八口人,就靠他爸爸一个人养,所以他们家非常穷。穷到黎曼的几个兄弟姐妹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全都营养不良。 黎曼除了营养不良外,他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很害羞,一跟人说话就脸红、紧张,他特别希望哪儿也不去,整天就在家呆着。 黎曼一生中有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候,是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你可能猜不到,黎曼直到十四岁,他才第一次上学。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个同学,他从小没上过幼儿园,没上过小学,这辈子第一次进学校直接进的就是初中,而且这个人还害羞,还不爱交朋友,因为营养不良身体还特别弱。那你说,他能不被人欺负么? 所以,黎曼年轻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 后来,黎曼终于毕业了,但是他赚的钱也很少。他一开始在大学里当的是“无薪讲师”。这个“无薪讲师”意思就是说,你是大学老师,但是你没有工资,你的收入是学生自己给的。也就是说,有几个学生听课,你就拿几个人的钱。 可是黎曼这人害羞啊,特别不会说话,而且因为他特别聪明,讲课的时候经常跳步骤,所以讲课的效果就特别不好。因为他自己觉得有的解题步骤很容易,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就略过不讲,可是学生在底下听不懂啊,提问说“哎呀老师您给我讲一下呗,什么意思啊这都是”。这就让害羞的黎曼很窘迫,课都讲不下去。 所以,黎曼的学生就特别少,他的第一门课只有八个人听。学生少,收入就低。有一段时间,他的全家都靠他当邮递员的弟弟养着。 总而言之,黎曼过了一段很艰苦的生活,后头情况终于有了一些好转。他当上了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按照惯例呢,你当这个院士,就需要交一篇论文,讲一下你现在在干嘛。黎曼就交了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写得非常粗糙,就十页,里面有很多数学步骤都跳过去了。比如很多地方黎曼是写成这样的,说:“这事儿我很想弄明白,但是我没来得及,我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但是,这篇论文后来在数学史上非常重要。你要注意了,在这篇论文里,黎曼一共提出了六个猜想。在这个论文发表之后的三十年里,其中五个猜想都被解决了,只留下最后一个猜想,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黎曼猜想”。 那黎曼猜想为什么厉害呢? 有一个写数学史的作家,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数学家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逻辑型的,一种是直觉型的。 你看逻辑型数学家的论文,就像攀岩,它每一步都走在坚实的论证上,走稳了一步,再走下一步。他的推理过程非常严谨。 而直觉型数学家呢,他的论文就像空中飞人。他动不动就把自己扔到天上去,撒手在天上飞。观众看着以为他会有危险,结果他飞到一半,正好能抓住另一个钩。他心里是有底的。黎曼就是这种直觉型的数学家。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黎曼看问题,里面是缺逻辑的。他不知道里面的逻辑一步步怎么回事,但是他知道这个问题的方向通向哪儿,而且他说的这个方向还特别准。 黎曼猜想就是这么一种东西。 我们现在来说一下什么是黎曼猜想,黎曼猜想是一个关于质数规律的猜想。  黎曼猜想手稿 图片来源:www.claymath.org 你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会学到质数。简单地说,一个比1大的整数,不能被1和它自身之外的其他整数整除,这个数就叫质数。比如2、3、5、7、11、13都是典型的质数。 质数有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是,直到今天,也没有数学家能够精确描述出质数出现的规律。找到质数的规律,是数学界最大的一个难题。 黎曼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能猜出答案来。 他猜出的结果,就是黎曼猜想。 今天有一个我很崇拜的科普作家,叫恩特老师(@Ent_evo)。我在微博和豆瓣网已经关注他很多年了。恩特老师对黎曼猜想,有一个描述特别好。我现在复述一下他的说法—— “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描述黎曼猜想,就是说,有一个关于质数的数学公式,按照这个数学公式,你能画出无穷多个点。因为我们不知道质数分布的规律,所以按照常理来说,我们是不能精确预测出这些点在哪儿的。结果黎曼就发现,这些点竟然是有规律的。黎曼认为,所有的这些点,一定会排列成两条直线。绝对不会有例外”。 黎曼认为存在这样的规律,但是他自己证不出来。世界上其他的数学家,也都证不出来。 但是我们有一个笨办法,可以证明这个猜想是错的。你想,在黎曼猜想里不是有无数个点么,那我们就挨个去试这些点。只要我们发现有一个点在这两条直线外,我们就可以证明黎曼猜想是错的了。 于是数学家们就去试。数学家们试验了几十年,试到今天,人类借助计算机,已经试了10万亿个点,还是没有发现例外。10万亿是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所以很多人就觉得,黎曼猜想很可能是对的。甚至于数学家们已经在用黎曼猜想解决了很多数学和物理问题。可见黎曼发现的这个规律,它是真的有用的。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有用的规律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这种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科学家能生产出一个传送门,能把你送到任意空间。这传送门超级好用,一用就灵,一点毛病没有,可是这个门的原理,我们竟然不知道。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原理,肯定藏着巨大的价值。这就是黎曼猜想的价值。 好了,现在你大概知道了,黎曼猜想是怎么回事了。 | 为黎曼“痴狂”的希尔伯特 我们刚刚讲完了关于黎曼猜想的第一个故事——黎曼本人的故事。这还没完,我再给你讲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数学家,叫做希尔伯特。  大卫·希尔伯特(1862-1943),德国数学家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希尔伯特在数学史上做过一件非常有名的事,他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他认为最重要的23个数学问题。因为希尔伯特在数学领域有很深的洞见,所以这23个问题,就成了当时数学界的纲领。就相当于希尔伯特给当时的数学家们指出了方向说,你们就应该朝这23个方向前进。 希尔伯特提出的这23个问题,有一些很快就被解决了,有一些虽然没有解决,但是进展也不错,只有一个问题进展特别慢,那就是黎曼猜想。 希尔伯特本人非常关心黎曼猜想。 据说,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给他交来一篇论文,说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希尔伯特一看,这论文证得特别漂亮。但是,希尔伯特从里面发现一个错误,也就是说这个论文是有缺陷的。但是没关系,咱继续努力嘛。 后来非常可惜,这个学生第二年去世了。希尔伯特非常痛苦,他就跟这个孩子的父母说:“我想在葬礼上,给这个孩子发表一个悼词”。孩子父母就同意了。 葬礼那天,天上下着大雨,亲友们在墓地边上哭,希尔伯特就上来致悼词,说:“哎呀,这个孩子啊,这么有才华,年纪轻轻,太可惜了。虽然他证的这个黎曼猜想有错,但是我认为咱将来一定能攻克”。说到这里,希尔伯特突然兴奋了,说:“好,咱们现在就来考虑一个复变函数……”结果,他就在自己学生的葬礼上,激情地讲起了那个数学证明。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希尔伯特对黎曼猜想特别关心。甚至在葬礼这么一个场合,他都忍不住要去谈黎曼猜想的证明。 据说还有人问过希尔伯特一个问题,说:“如果你沉睡了几百年,然后醒过来,你想干什么?”希尔伯特说,“我想问问有人把黎曼猜想证出来了吗?我太想知道了”。 | 差点成功的哈代 我们当然知道,黎曼猜想后来一直也没有被解出来。但是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有很多数学家都为黎曼猜想付出过心血。比如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数学家哈代。  戈弗雷·哈罗德·哈代(1877-1947) 英国数学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英国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哈代这人很了不起,希尔伯特对哈代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英国最好的数学家。但是哈代这个人的性格很逗,他特别“皮”。他一辈子就是个顽童。 据说有一次过年,哈代给一个好朋友写了一封信,信里面写了他的六个新年愿望。 这六个愿望都特“皮”。 比如有一个愿望是,他希望英国和德国能组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哈代要当第一任总统;还有一个愿望是,他要当第一个能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还有一个愿望,是他希望能向大众证明上帝不存在。因为哈代这人特别不信上帝,总拿上帝开玩笑。 而在哈代的六个愿望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能证明出黎曼猜想。 哈代这人对黎曼猜想是有执念的。 哈代37岁的时候,在黎曼猜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件事让当时的希尔伯特大受鼓舞。希尔伯特当时甚至以为,自己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黎曼猜想被证出来。 但是最后哈代还是没能把黎曼猜想证出来,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哈代这人不信上帝,又特调皮。有次他在丹麦准备渡海回家。可是这个时候正好海上风浪特别大,坐船很危险。结果哈代想了想,还是上船了。但是他在上船前,给自己的朋友写了一张明信片,也有人说是发了一封电报,里面的内容是:“我证明出了黎曼猜想!” 你可能会问了,哈代不是没证出黎曼猜想么?哈代的思路是这样的:“万一船要是沉了,我哈代淹死了,那么别人根据这个消息,都会相信我真的证明出了黎曼猜想。可是我这人老不尊重上帝,爱拿上帝开玩笑,那上帝他老人家肯定不会让这么好的事儿,发生在我的身上。所以上帝肯定不会让船沉的”。 你看,这就是他跟上帝调皮了一下。 那么,我们现在想一下,哈代这么想证明黎曼假设,真的是为了出名吗?或者是为了钱吗?其实都不是。 哈代不爱钱,他生前,每出一本书,都会把一部分钱捐出去。他去世后,他的遗产除了留一部分给妹妹外,其余也都捐出去了。哈代还说过:“如果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我的数学生涯的价值就是零。”就是说他认为他研究的那些东西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你说,哈代他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地证明黎曼猜想呢? 包括前面提到的黎曼也好,希尔伯特也好,他们为什么这么关心黎曼猜想呢? 这个答案,用希尔伯特晚年的一次演讲可以回答。 在希尔伯特那个时代,曾经有一个科学家发表过一个演讲,提出了几个根本的哲学和科学问题,他说:“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知道,而且我们永远也不知道。” 这两句话在当时很流行,可是希尔伯特非常痛恨这两句话。 在希尔伯特晚年退休的时候,有个电台邀请他做一个特别的演讲。 我在今天这一讲的最后呢,给你念一下最后这几句话。你要注意它的最后两句,在科学史上非常有名。希尔伯特就针对那句“我们不知道,而且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他是这么说的—— “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可知,以我的看法,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可知。拋弃这个愚蠢的不可知,让我们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