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史海甄客百晓生 2019-04-29

上下五千年,如白驹过隙,时光荏苒。随着近几年清宫剧的热播,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些发生在清朝皇帝后宫当中有趣惊奇的事情。在几百年前红墙绿瓦的紫禁城中,也确实有不少的奇闻可以让大家大开眼界。

今天我要为朋友们讲到的这一位,同样来自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后宫。她生于乾隆中年时期,是乾隆晚年最得宠的妃子。她就是封号为惇妃的汪氏,可能大家对这个人不是很了解,但固伦和孝公主,想必大家就都很熟悉了。而惇妃,就是固伦和孝的生母。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惇妃汪氏画像

出身卑微,难得恩宠

1746年(乾隆三十一年),汪氏出生于满洲正白旗的一个包衣家庭当中。包衣全称为“包衣阿哈”,为满语音译过来的,所表达的就是家仆之意。按照惯例,满洲上三旗中的包衣身份比较高一些,他们直接由内务府管辖,并且直接负责效力于皇室成员,而下五旗中的包衣地位则相对较低,他们大多负责服侍王公贵族。汪氏隶属的正白旗为上三旗之一,所以在所有包衣中,汪氏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出身上三旗包衣当中的汪氏,在自己17岁那年(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的选秀当中成功入选,不久就被封为了常在(后妃等级倒数第二位)的位分。说到这里我先为大家普及一下清朝的选秀制度的基本概况。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乾隆画像

选秀制度在清朝来说十分盛行,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三年一选,选择对象是来自满洲八旗的秀女,这种选择模式因为秀女的出身较高,所以基本上只要中选事后都会被封贵人及以上的位分;而另一种是一年一选,这种方式的选择来源就出于汪氏所隶属的满洲上三旗包衣之中。所以,由此可见,虽然在八旗包衣当中,汪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和八旗秀女比起来,其地位却相差甚远。

从1763年被封常在之后,汪氏便经历了八年的煎熬等待时期。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在这八年里,她不仅位分未动分毫,而且就连乾隆的面都没见到几回,更别说是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了。

至于原因也不难理解:其一,汪氏出身包衣,身份低微,这是她致命的短板,在那个注重家世背景的时代,她即使再有倾国倾城之貌,也是很难得到乾隆的宠幸的;其二,在当时,已经升为令贵妃的魏佳氏正颇得圣宠,所以乾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发现这些新进的低位分的女子的。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令妃剧照

苦等了八年的汪氏,从17岁的妙龄等到了25岁。在那个年代,25岁已经算是超龄剩女了。虽然乾隆给了汪氏一个皇帝女人的位分,看似是得到了皇帝的恩泽,但实际上独守空阁的她和宫外的大龄剩女没有什么区别。家世的卑微并不是她所能改变的,所以要想得到乾隆真正的宠爱,只能通过别的方法来突破。

别出心裁,成功上位

而这个突破口到底该从哪里找呢?此处不得不佩服汪氏的机智,她竟然找到了皇太后钮祜禄氏(孝圣宪皇后,乾隆生母)这尊大佛。要知道乾隆皇帝素来是位大孝子,不仅时常为母亲办办寿宴,而且每次还都是最高的规格。乾隆每次东游、南巡,都会带上皇太后,可谓是尽心尽力。

不过话说回来,钮祜禄氏自1735年(雍正十三年)成为太后之后,到1777年去世,长达43年的皇太后生涯之中,如果不是乾隆孝顺,时常予以陪伴并且带她出去散散心,想必这位太后在宫里一定是乏味无聊至极的。但乾隆毕竟是一国之君,他更多的时间要用来治国理政,所以汪氏就趁着这样的空档,时常去向太后请安献殷勤,给她讲讲笑话解解闷。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画像

一来二往之间,钮祜禄氏对汪氏很快地产生了好感,而汪氏在达到初步效果之后便向太后诉求,渴望得到乾隆的真正宠爱,哪怕一点点也好。太后对这个孩子的遭遇也是深感同情,于是在乾隆每每来请安之时便时不时地让皇帝多关注一些新进的妃嫔,最后直接重点推荐永常在(汪氏)。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自然会多少听进去母亲的话,所以对汪氏就有了较以往更多的关注。此时乾隆中期受宠的妃嫔如令贵妃、颖妃等均已接近半百之龄,年老色衰在所难免,所以相较之下,乾隆竟然发现汪氏显得是那样得年轻可人。于是高兴之余,就在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的正月封永常在为永贵人,汪氏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乾隆剧照

从此汪氏便开启了急速的晋升模式,在被封贵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很快又被封为了惇嫔,一年之内连晋两级,在包衣秀女当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三年后(1774,乾隆三十九年),29岁的汪氏再晋一级成为了惇妃。在乾隆的中后期,能达到如此晋升速度的,只此一例,乾隆对其的宠爱可见一斑。

汪氏独揽圣宠之后,很快在封妃之后的第二年,生下了乾隆的第十女。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最近的一次子女诞生,还是令贵妃魏佳氏在1766年所生的皇十七子永璘,距今已有将近10年之久。而且自己之前的九个女儿当中,只有四位活到了成年,所以皇十女的诞生令他十分开心。惇妃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宠爱,成为乾隆中后期最受宠的妃嫔,没有之一。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固伦和孝公主剧照

犯错受责,沾女之光得以平安无虞

惇妃,汪氏。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未几,复封。女一,下嫁丰绅殷德。

可惜的是,得到无比圣宠的惇妃,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树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形象,相反性格变得十分蛮横,最终在生下皇十女后的第三年,酿成大错导致被降回到嫔位。这件事在《清史稿》中有详细的记载:“尝笞宫婢死”,意思就是在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惇妃身为一宫主位,竟然命人将一名宫女活活殴打致死。

这件事情令乾隆十分恼怒,虽然宫女看起来地位极为卑微,很多都是来自下五旗包衣之中。但小惩大诫即可,之前也有过宫女被打之事,但从没有被殴打致死,何况这种事情还出自自己的宠妃宫中。如不重惩,何谈公允。于是他不仅将其降回嫔位,而且还要把皇十女抱走送她人代为抚养(嫔及以下位分不能养育自己的子女)。由此可见,乾隆一方面对汪氏大失所望,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最疼爱的幼女甚为担忧,生怕她在这样的母亲养育下会发展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此时已经年满三岁的皇十女离开了一直陪伴身侧的母亲,每天哭闹不止。乾隆于心不忍,最终还是命人将孩子送回到其生母身边。一年之后,惇嫔奇迹般地又被复位为惇妃,这次的复位绝大方面是沾了女儿的光。

不得不说,汪氏的前半生沾了太后钮祜禄氏的光,后半生沾了女儿的光。而这两个女人对乾隆来说也恰恰都是极为重要之人。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77岁的乾隆在幼女刚过完13岁生日之后,将其破例封为固伦和孝公主。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固伦和孝公主剧照

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自皇太极开始,效仿明朝将皇帝之女称为公主,嫡出之女为固伦公主,庶出之女为和硕公主。而皇十女为惇妃所生,所以将其封为“固伦公主”算是极大的荣宠了。根据清代礼亲王昭梿所纂的《啸亭续录》中的记载,和孝因“貌类高宗”、所以乾隆甚至对其说过,“如若皇子,定立为储”。

两年后,乾隆为爱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而额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乾隆爱屋及乌,日后对这位女婿也是极尽优待。十年后(1799年),乾隆去世。实际掌权之后的嘉庆皇帝对她的这位皇妹依然照顾有加,惇妃虽然在新帝继位后没有得到尊封,但也算是平安顺遂地度过了晚年,于1806年(嘉庆十一年)离世,享年61岁,葬于裕陵妃园寝之中。

此女身为乾隆妃嫔,前有婆婆牵线荣登C位,后沾爱女之光圣宠不衰

裕陵妃园寝

相对于前半生的难得圣宠也好,后半生的大起大落也罢,最后十年在平静中过完余生,对于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参考资料:

《清高宗实录》

《清仁宗实录》

蔡东藩《清史演义》

昭梿《啸亭续录》

赵尔巽《清史稿.卷十四.本纪十四》、《清史稿.卷十五.本纪十五》、《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