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选址的第一步是确定你做什么类型的产品、做什么品类,有了目标之后再考察你所在城市的各个商圈,通过商圈的客流、交通、租金以及人均消费水平来选择你的店铺地址。 每一次选址,对商圈进行调研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骤。而选商圈,就是选择跟你所做品类主流客群的匹配度最高的区域。 一、观察商圈环境不同的商圈形态,有不同的消费人群,对品类的喜好程度不一样。 比如高校,消费群体更偏爱客单价低的产品,如奶茶类型的饮品;而社区更偏爱健康的、客单价相对较高的品类。 怎么判断一个商圈到底适不适合开店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进行评估: 1、商圈类型 主要有学校、社区、写字楼和商业体等,消费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写字楼一般白天订单多,社区晚上订单会偏多。覆盖的商圈类型越多,则商圈的环境越好。通过百度、高德地图或一些第三方的外卖选址工具,就可以查看商圈热力图。 一般来说,铁路、公路、机场,比如一楼、负一楼、美食广场等,这里的消费人群大多赶时间,适合做快餐;在商场或者购物中心,大家有闲暇时间逛逛、希望吃得像样点,则适合做特色餐饮。 2、人群属性 主要是指商圈消费人群的特点,比如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兴趣等,它决定了商圈消费特点、客单价的高低、口味的偏好等。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住宅或写字楼房价和租金情况、入住率、车位情况等,来辅助判断。 上班族多的写字楼,适合做便捷的午餐快餐;高级写字楼适合做商务餐;住宅区则适合晚上做家庭宴请,白天做快餐外卖...... 二、预估商圈容量品牌所经营的品类在同一商圈有饱和度、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商圈的供需关系。而门店供应数量和需求人数以及品类、人均,则关系到商圈的供需关系。 1、商圈内的需求人数>门店供应数量 如果商圈内的需求人数>门店供应数量,则代表这个商圈还有新增门店数量的空间,为增量型商圈。 2、商圈内的需求人数<门店供应数量 如果商圈内的需求人数<门店供应数量,则代表这个商圈已经没有新增门店数量的空间,为存量型商圈。 在不同商圈因为人群结构不一样,人均消费能力不一样,消费需求不一样,则会影响到品类的占比。 因此,在增量型商圈,需求对于品类与人均,相对更具备宽容度。在存量型商圈,更符合需求的品类与人均,则更容易获得消费。 比如说某商圈已经开了好几家酸菜鱼店,这时再开一家口味相似价格也差不多的酸菜鱼店,进去的话基本上是自寻死路。 通过人均和品类我们可以总结出: 同品类同价格的餐饮店数量多的商圈,经营风险会更大;而同价格不同品类的餐饮店进入同一个商圈,存活率则会更高。 那么如何判断商圈容量呢?可以借用现在外卖大数据的方法: 1、观察头部商户的单量 如果头部商户有几家,月销也很高,证明商圈的容量比较大;相反如果头部商户里的月销一般,则证明商圈的容量一般。 2、利用二八法则进行测算 商圈预估单量=20%头部商户的月销之和÷80% 如果我们用品类预估的单量除以整体商圈预估的单量,同样可以了解该品类在商圈的销量占比,从而知道该品类在商圈的需求热度。 三、商圈的竞争激烈程度商圈的竞争程度主要通过五个指标来判定。 ★前两个指标是商圈商家数量和同品类商家数量。 可以反映出到底有多少商家竞争,这些数据都可以在一些外卖平台上搜索到。 ★第三个指标是商圈竞争系数。 这里有个计算公式:同品类竞争系数=同品类门店数÷同品类总单量 商圈竞争系数越大,竞争越激烈,需要采取的活动力度也会越大,同时对于服务品质和口味的要求也会越高。 ★第四个指标,商圈人均消费。 商圈人均消费主要帮助确定价格主线。不同商圈的消费水平不一样,这就直接影响了餐厅入驻之后的营业额。如果你的餐厅定价明显高于这个商圈人均消费水平,而且近期或者将来也没有打算修改价格或者作出调整,那么这个商圈就不是你的目标商圈。 ★第五个指标,品类利润预估。 现在,很多外卖门店并不是死于没有单量,而是死于没有利润。有些商圈的老板更是只能保本甚至亏钱来获得高销量。 在决定是否选择该商圈时,一定要了解品类的利润情况,测算竞争对手的利润来反推需要多少销量,才能够支撑运营成本。 四、商圈的配套设施这个属于商圈的硬件设施,比如交通是否方便,附近的居民是否方便到达,道路是否复杂?周围是否配备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医院?其他商业设施如住宅、写字楼、银行等,也都是要考虑的要素。 商圈是增量还是存量,品类、人均与需求的匹配度如何,品类的竞争环境和人均的竞争环境的大小,决定了这个商圈适合开什么样的店,也就是决定了你能不能在这个商圈开店。 只有找到那些存在需求并且同类型竞争对手少的商圈,才能增加你开店的成功率。 在选择商圈的时候,先了解四个问题: 1、竞争对手信息,竞争对手是否过多; 2、商圈的成本,包括租金、转让费等; 3、个人预算,能够用于开店的资金; 4、商圈未来的发展。 绕开那些不适合的商圈和商铺,只选适合的商圈和商铺,这个是很多人开店成功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