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

 钟山紫竹林 2019-04-29




Nature:宝宝肠道菌群发展过程中母乳喂养起着关键作用

来自德国、瑞典、芬兰和美国的903名儿童(从他们3个月起定期采集样本,到46个月龄为止)的12,005份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结果发现,婴儿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伴随年龄增加,在三个不同阶段发生变化:

发育阶段(3-14个月)——双歧杆菌占主导地位,母乳喂养宝宝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多于非母乳喂养宝宝

过渡阶段(15-30个月)——微生物种群开始多样化(双歧杆菌比例略下降)

稳定阶段(31-46个月)——微生物种群趋于稳定化,和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几近相似,典型的成人微生物组群(厚壁菌门细菌的数量趋于平稳)。

无论是只喂母乳还是与配方奶粉一起喂养,母乳喂养与121种不同的细菌种类显着相关;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内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的水平较高;早期肠道中短双歧杆菌占最重要地位,在6个月后被两歧双歧杆菌取代;非母乳喂养的宝宝,3至14个月期间,大肠杆菌占主要地位;停止母乳喂养(不论因何断奶),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的成熟更快(等不到30个月就会被迫“长大”),且大部分双歧杆菌都会流失,并快速被厚壁菌门细菌取代,提前进入“稳定阶段”。

除了母乳,出生方式(顺产或剖宫产)、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比如是否有兄弟姐妹、家里是否养了一只高冷的喵或者汪)也会对宝宝的肠道微生物群造成影响;发育早期不同的微生物构成与一些疾病的发展之间具有微妙的关系。

【肠道君时刻】:生命早期1000天,是宝宝终生健康的起跑线和奠基期;母乳喂养必须且重要——母乳喂养给予宝宝的,绝不只是“各种营养素”这么简单。鼓励并支持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12个月内母乳加辅食,条件容许则继续母乳喂养至2周岁,对于宝宝肠道微生态平衡意义重大;后期吃的贵,不如早期喂的对——婴儿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决定他们人生后期肠道微生态;婴儿肠道微生物群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包括营养、生长发育与免疫在内的整体健康;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原文题目:Temporaldevelopment ofthe gut microbiome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the TEDDY study.


ScientificReports:粪菌移植2年后,自闭症症状减轻了近50%

近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人员Rosa Krajmalnik-Brown博士、James Adams博士和Dae-Wook Kang博士通过粪便菌群移植实验证实粪便菌群移植对自闭症儿童有长期的益处。

研究者首先进行了一项微生物群转移疗法(MTT),之后结合抗生素、肠道清洁、胃酸抑制剂和粪便菌群移植,观察到自闭症患儿胃肠道症状、自闭症相关症状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显著改善。并在两年后对18名参与者进行随访发现:

(1)胃肠道症状的大部分改善情况得到了维持;

(2)自闭症相关症状在治疗结束后减轻了45%;

(3)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包括双歧杆菌和普雷沃特菌的细菌多样性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以上观察结果表明,MTT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有胃肠道问题的ASD儿童的治疗方法,具有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未来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科学家们首次证实,用粪便菌群移植纠正自闭症患儿的肠道微生物组菌群2年后,结果依然显示持续有益。

原文题目:Long-term benefit of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Cell:一种化学遗传筛查方法揭示了调节宿主生理的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

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技术发现了源自肠道菌群的影响人体生理学特征的化学物,从而揭示出一种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广泛影响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称为PRESTO-Tango的化学筛选技术,它可一次同时测试数千种人类受体。通过这种方法,他们鉴定出释放激活一组特定受体的小分子的人体肠道细菌。

研究团队培养并筛选了100多种不同的肠道细菌,用于产生激活宿主受体的分子,并揭示了肠道细菌与它们的人类宿主之间的多种化学相互作用。他们的发现揭示了以下内容:

(1)药物反应:许多肠道细菌产生激活多巴胺受体的小分子。由独特的肠道细菌产生的一种分子可以到达大脑,并潜在地影响不同个体对抗抑郁药的反应。

(2)治疗靶标:来自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细菌产生炎性化合物组胺。通过在接种这些肠道细菌的小鼠体内阻断组胺受体,这些研究人员逆转了这种疾病的症状,并提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3)饮食-细菌-宿主和细菌-细菌-宿主相互作用:多个“孤儿”受体---没有之前已知的小分子激活剂的受体---被肠道细菌产生或来自饮食的化合物激活。这些研究人员说,这表明进一步的筛选可以鉴定出细菌、我们的饮食和人类健康之间发生的之前未被发现的相互作用。

原文题目:A Forward ChemicalGenetic Screen Reveals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That Modulate Host Physiology.


NatureCommunications:仁济医院和北京大学团队通过荧光标记肠道菌群,评估粪便菌群移植治疗有效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杨朝勇团队和北京大学陈兴合作,开发了基于荧光D-氨基酸(FDAA)的探针标记肠道微生物群,用于荧光跟踪和评估粪便移植微生物群的存活率。

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策略,使用基于D-氨基酸的代谢探针(STAMP)的顺序标记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可视化的荧光将移植的微生物群和受体原生的微生物群有效区分开,从而有效监测移植微生物群的存活和代谢活动,进而评估其生存能力。

FDAA仅在活细菌中通过代谢掺入细菌肽聚糖(PGN)中,从而标记细菌。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用一种颜色的FDAA(绿色)标记供体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然后取出这些被标记的微生物群,再移植到受体小鼠肠道内。

移植6小时后,再通过另外一种颜色(红色)标记移植后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这样,只有移植后存活且有活性的微生物群含有两种FDAA荧光标记,可以通过双色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很容易地检测。

原文题目:Assessing the viabilityof transplanted gut microbiota by sequential tagging with D-amino acid-basedmetabolic prob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