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经典】谭斌老师论:徐悲鸿画马美在写韵

 wanghaixia186 2019-04-29

【书画经典】   只为经典代言

《太极草书·探索与实践》--太极草书韵论,节选。

       中国书法讲求神韵,善书者决不以“字形”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形写    神”,“形”是手段,“神”是目标。中华艺术最高追求是“象外之象”,“弦外之音”。中国哲人和艺术家早就发现具有生命力的“神”,是潜伏于一切有形物象之中,它是宇宙万物运动的内在根本,而又高于物质形式和运动形式,超越生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样“神”来自于“形”,存在于“形”之中,而又高于“形”的生命范畴。艺术家们应牢牢抓住生命力的“神”、“韵”来进行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才是最高境界。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赞美:“好﹗有韵味﹗”黄庭坚曾说:“论人物要是韵胜,尤为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在东方文化里,不管是书,还是画、歌、诗,只要能上升到“韵”的层面,都是最高的审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韵”,却至今也没有一个肯定的定义,似乎“韵”本身就是很神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五代时荆浩说:“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是属于一种很隐晦神秘,深藏不露的范畴。

       宋代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理解,他说“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于平夷”才能“韵自胜”。

         明代王世贞就倡导神韵学说,并强调“镜中之像,水中之月,……无迹可求” 、“色相俱空”,强调“空灵”,“清远”乃有神韵也。

        六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就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韵”是艺术中的最高追求。

       为此,笔者认为“韵”是各种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韵”是老子哲学,“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思想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韵”是把艺术中最难解释的,最难表现的,最难办到的实践留作空白,留作悬念,让欣赏者去联想,回味,迷恋的一种味外之味、象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追求。

       例如在现代模特艺术中,要表现人体的肢体美、曲线美和肌肤美就必须把衣服都脱掉,但那样又太不雅观,有些地方不好处理,于是英国人发明了比基尼(三点式)服装。保留了隐晦之处,这样就把不好处理的地方作为留白,让人们有了想象的空间。艺术之韵味立即产生,同时给模特表演增加了几分梦幻的艺术色彩。

        例如有涵养的人讲究含蓄,在讲话时有些话只是点到为止,欲言又止,比起把话说透、道明的效果来的更好,有一种话外之音、赖人寻味的意境。这即是语言中的空灵之处,产生一种神奇的韵味,促使受话者回味、思量和考究。

例如诗人在写诗时一般是在末尾一个字押韵,在朗诵诗词时读到押韵之处必会增大音量来突出韵,然后有所停顿。诗的韵味也就在这停顿之空灵时而产生,不知您是否认同?

        例如在音乐作品中,当乐章的高潮迭起之后,来一个休止符,作片刻的停顿、休息,为下一个高潮作对比和铺垫。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神韵所在。

        例如国画大师徐悲鸿笔下的马,为什么简单几笔墨,能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一幅马价值上千万?首先是先生用书法的笔墨生动地概括马的精神,而后是先生用中国画的写意和西画的写实相结合,但最重要的是先生在马的鼻子、脸颊、背部、脚关节等处的轮廓线急转弯处、难以表达的地方作笔墨的跳跃、跨越、留白等手法。给欣赏者以思索、联想和回味之空间。这不是为了节省笔墨,而是刻意为之,是大师对“韵”的理解和诠释,也是大师笔下之马的精华所在、神韵所在。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把徐悲鸿大师笔下之马的那些未连接的轮廓线都连接起来看看,那会是什么效果?那会是死马一匹。为此,笔者认为徐悲鸿大师笔下马的画法,大大地跃出了中国传统画法的范畴,推动中国画之动物画由实写到韵写的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