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音乐谷之老建筑篇

 李平东方明珠 2019-04-29

上海音乐谷位于虹口区中心的嘉兴路地区,以海伦路、溧阳路、四平路、周家嘴路的围合区域为主体范围,核心区域面积共28万平方米。

虹口区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对音乐谷区域内的建筑以修旧如旧、还历史原貌为原则,保护了一大批老建筑,其中有:上海工部局屠宰场、和记洋行制冰厂、哈尔滨大楼、申新堆栈厂、嘉兴影剧院、嘉兴路巡捕房、酱园。

人力车夫互助会旧址

东嘉兴路230号为民国时期人力车夫互助会旧址。早期人力车(Jinrikisha)是从日本输入的,上海人最初称它“东洋车”,后来租界境内人力车的车身漆成黄色便俗称黄包车。在上世纪初,人力车作为主要代步工具之一,盛行于上海,人力车夫的规模逐渐庞大。

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的前身为上海车夫福音会,这是20世纪上半叶存在于中国上海的一个著名的超宗派的传教机构。上海基督教车夫福音会又名维持人力车夫会,民国2年6月,由苏格兰人玛达生所创。据民国3年统计,上海人力车夫有20万人。玛达生系福州路老巡捕房总巡,他目睹车夫困苦,于是发起成立一个专门面向人力车夫的布道、救济兼教育机构,命名为上海车夫福音会。有一批租界工部局的董事、洋行经理和中国绅士出资,组成了车夫福音会的董事会。起初该会租有房屋两所,一所在狄思威路(溧阳路)197号,一所在阿拉伯司脱路(曲阜路)553号。

1933老场坊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现更名为1933老场坊)建成于1933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由当时工部局出资兴建、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承建,曾经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肉制品加工厂。从早期的屠宰场到1960年代起这里成为肉类加工厂、制药厂,东风肉类加工厂和长城制药厂曾今的车间就在这里。

随着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2002年这里完全停产。至改造前一直处于空关,闲置状态,2006年项目重新改造,园区于2007年底正式对外营业。365天对公众开放,从上午9点至晚上10点都可以自由入园参观、游玩。

整个项目由5栋独立建筑组成,总面积达32500平方米,主要是沙泾路两边的园区,最大的一幢楼是26000平方米的主楼,带烟囱的是附属楼,后面的红色砖瓦房原来是九龙宾馆的蒸汽锅炉房。

和记洋行制冰厂

1913年,英国的韦斯特兄弟怀揣着“上海梦”抵沪,站在了刚刚划入租界的汤恩路上(既今天的哈尔滨路),规划自己的前程。

70年前上海已开埠,作为后来者,韦斯特兄弟显然挤不进洋行林立、竞争激烈的外滩。于是退而求其次,选定在公共租界与华界相交界的汤恩路上,开设和记洋行上海分行。这栋建筑就是今天的“老洋行1913”。

哈尔滨大楼

哈尔滨大楼(现更名: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始建于1929年,这里曾为公共租界北区与华界的闸北交界处。1942年以前,这一带是上海是公共租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原为美商开设的汇芳锯木公司,两层结构,小部分是三层,另外还有地下室。建筑体现出上世纪典型的美式建筑风格,其后此建筑在近一个世纪中几经变迁,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者。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大楼遭到日军炮火袭击,部分房屋受损,美国企业为避战火撤走,大楼从此无人管理。后成为无家可归者聚集地,最多时达到6千余人,形成了一个长达15年之久的“游民王国”。自抗战时期至1949年前后,陆续入住难民、游民,并在空地广场搭栅栖居,形成市中心巨大游民社区。以籍贯分山东、安徽、苏北、本地各帮,严重冲击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三区治安。

解放后,政府对大楼进行了清理和修缮,并在此建立“新人习艺场”,设机修、制鞋、竹木、营建4个工场,专门为游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甚至成为了上海市新的城市坐标,成了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的场所,甚至还有许多外国人前来参观,如英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代表团先后考察过该场。

申新堆栈厂

申新堆栈厂(现更名:1930鑫鑫创意园)始建于1930年,为英国商人建造的老货栈,曾做为抗战时期的物资仓库,后为毛纺织厂、西服厂等,见证了上世纪上海纺织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建筑由当时颇负盛名的英国建筑事务所Anderson Meyer & Co.Ltd设计,外墙及内饰尽显典型的英式建筑风格。成为东西方文化汇聚的创意艺术建筑群。由曾担纲M50创意设计的同济大学资深专家组设计重新包装,建筑外立面、内部功能改造、绿化等符合高端客户的要求,在建造具有英国维多利亚特色建筑的基础上重新打造,把具有时代烙印的古墙砖与含有现代属性的钢筋玻璃为一体的特色园区,新貌充分体现了老工业建筑再利用所带来的商业文化气氛和活力。

嘉兴影剧院

嘉兴影剧院由中国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的Atkinson&Dalla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Ltd(通和洋行)设计,是当仁不让的大师作品。

剧院早前由英商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由华人经营,于1932年6月19日开幕,初名天堂大戏院。1935年易主经营,改名天韵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嘉兴大戏院,以淮扬剧为主,兼演京剧、越剧、沪剧与滑稽戏等。彼时老上海的戏院好戏连台,明星荟萃。梅兰芳、荀慧生,施银花、赵瑞花、马麟童、何益山等戏曲名旦都曾在老上海的戏院各显英姿。上世纪前半叶是上海电影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虹口区一带电影院分布密集,占上海电影院的“半壁江山”, 嘉兴大戏院公私合营后改为日场电影,夜场淮扬剧。1970年3月改名嘉兴影剧院,专映电影。1979年以后,经过多次改建,作为区域文娱活动场所长期使用,最终因年久失修而几乎被废弃。

历经80多年风雨,这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老建筑物在今天华丽转身,变身为秉持前沿偶像文化理念、坐拥先进音乐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剧场—–“星梦剧院”,系国内首个为偶像团体SNH48量身打造的综合性专属剧院,基于“可面对面的偶像”的造星理念,通过剧院与粉丝官方网站俱乐部立体互动。

嘉兴路巡捕房

嘉兴路巡捕房位于今天哈尔滨路290号。1907 年7月24日工部局在虹口与汇山地区交界处设立一新捕房,当时称为哈尔滨路捕房,系工部局租借美册第3649号册地即工部局东区479号册地的房子(哈尔 滨路1号),占地2.617亩,管辖北四川路及北河南路之延伸段,辖区内主要为日本侨民。1913年更名为嘉兴路捕房,属工部局甲、乙、丙、丁四警区中的丁区管辖。自1933年3月1日起划归丙警区。

酱园

酱园曾是上海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如今这样的酱园建筑在中心城区已很难寻觅了。酱园,指的是制作和出售酱菜、面酱等的作坊、店铺或公司。大家知道旧时上海滩“三只缸”吗?所谓三只缸就是酱坊、酒坊、染坊。上海菜讲究“浓油赤酱”。因此酱油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在上海的酱油也是特别出名。其实,酱园在老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酱园的经营范围很广,有酱作、酒作(黄酒)、吊坊(白酒)、醋作、水作(乳腐)、酱菜作。 “酱园”两个黑色大字写在白墙上,使人在远处就能望见。

据《上海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上海酱园只有江万兴等六七家。到上海解放时,市区有大小酱园67家。老上海酱园酿造的方式和工艺也十分讲究。老上海的酱园分本地帮、盐帮(海盐)、宁帮(宁波)三体 系,不同酱园酿造的口味也有所不同。本帮生产老抽酱油为主,讲究色红;盐帮注 重三伏晒油、套油;宁帮生产生抽酱油见长。其中盐帮酱园家数占行业之首。一般较大且有实力的酱园同时兼有酒作(酿造黄酒)、醋作、乳腐作等,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如徐松盛、万和、万隆等。

上海音乐谷这些历史建筑无不凝聚着老一代上海人的智慧,更是虹口人的骄傲,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有着无数弥足珍贵的回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