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沿革

 文冠厚朴 2019-04-29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皖鄂赣三省交界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30°63′~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东西最大长度5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43公里。全县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现辖8镇2乡、118个行政村和17个社区,人口63.5万。境内有65公里的长江岸线,95万亩耕地,55万亩水面。东南与东至县和江西省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南依泊湖与宿松县毗邻,西北靠大、小香茗山与太湖接壤,东北邻皖水与怀宁县交界。一面负山,三面临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大致呈现丘陵─岗地─平原阶梯状分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望江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汪洋遗址和黄家堰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距今6000多年前,就已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望江夏、商时属古扬州地域。

  西周时属舒及皖国。

  春秋时先后属楚、吴、越国。

  战国时复属楚国。

  秦时属九江郡。

  西汉初属淮南国,后属庐江郡。

  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

  三国东吴设雷池监,这是望江历史上第一个行政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渔业行政管理机构。

  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属庐江郡。

  义熙元年(405)置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于新冶县置大雷郡,属江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名为义乡县,属熙州;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不久,改高州为智州;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舒州总管府严州;八年,废严州,望江县属舒州。

  五代时仍属舒州。

  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属淮南路舒州。

  北宋政和五年(1115)属淮西路德庆军。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撤销宿松县,并入望江县,不久复置宿松县。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属淮西路安庆军。

  庆元元年(1195)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望江属安庆府。

  庆元初,为避金兵南侵,曾将县治迁往香口镇(今东至县),元初迁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为路,望江属蕲黄宣慰司安庆路;二十三年(1286)废司置省,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太祖辛丑年(1361),安庆路改为宁江府,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宁江府;次年又改为安庆府。

  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江南省安庆府。

  清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安徽正式建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省治自江宁移驻安庆,自此安庆遂为省会驻地,望江属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裁府,望江直属安徽省;三年属安徽省;十七年废道,属安徽省;二十一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二十八年农历正月初二,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县治迁至长岭铺,同年5月20日,因日机袭击又迁至南西乡金氏宗祠,二十九年迁泉塘寺,三十年迁鹧鸪山前的金氏宗祠,三十二年再迁老鸦滩的吴氏宗祠,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

  民国二十五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处理皖、鄂、赣三省边界插花地,将属江西彭泽县长江北岸的新彭、龙泽、白沙、江调、同陆五个保划入望江县。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署。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并为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专署。

  1957年因皖河联圩,将新坝乡两个村(4000亩)划入怀宁县皖河乡;将怀宁县江镇乡1个村民组(面积200余亩)划入金堤乡,将金堤乡上陌村(800人,3000亩)划入怀宁县江镇乡。同年,因兴建褒隐寺水库,将太湖县转桥乡先锋村(耕地1081亩,山地面积未统计)划归码头乡。

  1959年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怀宁、望江组建怀望县(驻石牌镇),属安徽省安庆专区,但未实行。

  1961年12月5日,国务院撤销怀望县,恢复怀宁县、望江县,仍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68年属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7年属安庆行政公署。

  1988年地市合并至现在,属安庆市人民政府管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