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觉得于丹和余秋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哈利叶子 2019-04-29

虽说这两位的风格都曾遭受不少非议,但毕竟,于丹和余秋雨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一、于丹:从辉煌到落败

于丹应当是从百家讲坛火起来的,而百家讲坛的风格特点就是:学术历史通俗化。所以笔者认为于丹原本的通俗说论语并没有什么问题,而问题在于,《论语》能否被通俗化?

笔者觉得自然是能的。就如同再高深的大道理,你换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也是可以讲明白的。更何况我们口语说的就是白话,多数人的文史修养要求也不过是使知识能给我们生活以指导和乐趣,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学术化研究,而太专业的学术成果也往往只是少部分圈内人共享,就像在头条上,通俗情感娱乐领域的文章问答阅读量大,而学术化的东西往往受众会少很多一样。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话说的到底对不对?

从于丹的表现来看,她对论语的解读,对经典的通俗化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她的话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也是为什么于丹在凉凉后会被人批评连鸡汤都不是,而是'鸡精掺了水'。

于丹是曾经爆红过,那还是笔者上高中的时候。但是那时候,笔者就直觉地不喜欢她。因为作为一个超喜欢语文的文科生,她的一些解释,在我听来总是有那么些不舒服。

我本来想这可能是通俗化和学术化的矛盾,但后来我无意中看了她解读某首诗词的一段电视节目,却直接发现了明显的错误。再后来我读了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也是一部相当通俗化的作品,但和于丹的比起来,实在四天上地下,这时候我才明白,于丹的解读里,很有种哗宠取宠的成分,也就是说,太多噱头,商业化气息浓重。就她本人的作风来看,也的确如此,她身上的商业营销意味,再明显不过了,没有观众读者所期待的那种大师的水准和品格,也就理所当然配不上大师这个称呼。

于是落败也是自然而然的了,毕竟随着大家受教育程度的增强,连非专业人士都能看出她的错漏,又有谁会一直无脑捧她呢?

学术还是终究该有学术的一片净土,要真是想做通俗化,麻烦认真一点,带点责任心,不要以为通俗=大众=人傻钱多,于是就忍不住走商业化路线。

二、余秋雨:从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到被批判者

余秋雨是当代文学绕不去的一节。在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候,编写者给余秋雨的定位一直是'大散文'的开创者,但是却总有意无意地贬低他的成就,所说余秋雨在课本上总是被安排和张中行和史铁生在一起,但余秋雨比起史铁生的地位,实在是差的太多了,起码在我当初考研的学校,历年真题常考史铁生,余秋雨一次都没提过。

同是一个章节的人物,待遇相差如此之大,究竟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在于其作品内容。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确是写得好,笔者高中时期就买来了,很喜欢看。他的作品颠覆了散文这种文体给大家的印象,之前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以为散文就像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种,浅浅地记一件事,或讲些什么道理,总的格局仍是个人化的。但余秋雨的散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文化苦旅》出版后,我们发现,原来散文可以承载这样厚重的内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原来也可以用散文来讲述,扑面而来的文化厚重感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还不懂什么祖国确切地历史,从余秋雨的散文里第一次见到这些美好事物的毁灭,或见证历史曾经的强大,不由得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或历史湮灭的叹息,这样一来就与作者产生了无尽的共鸣,由此觉得这本书像有魔力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既然如此,那余秋雨为什么还会遭受各方批评呢?

正是他的优点造成了他致命的缺陷。

(一)模式化弊病

历史大散文,其历史本身的厚重感给予了散文的厚重感,从而吸引到读者,但同时,这种模式又太明显了,太容易为人所诟病,就像著名的杨朔散文模式一样,读久了不免为人诟病。

余秋雨的书你读一本还可以,读多了你就会忍不住看到这种固化模式带来的弊端:似乎有些矫情和无病呻吟,尤其是当我们对历史对文学已经有了了解,不是当年中学时代寻求文化慰藉的年纪了:

我们早有了自己的世界观,我们甚至会觉得,余秋雨这种对历史不停地感慨叹息似乎对现实生活没有丝毫意义。所以一些批评家会认为余秋雨的作品缺少现实性。

而失去了现实性的作品,必然如浮萍般立不住脚。

(二)创新力局限

除却《文化苦旅》开创的这个文化散文的路径曾经震动文学界外,余秋雨此后的作品,都很少再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在质量上也都不如他的成名作。相比于在写作上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家,余秋雨的确缺少一些能不断让人记住的东西。

就如同宋诗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在历史上获得一席之地而不被唐诗的光辉所掩盖一样,一个作家也只有创新,才不会让读者腻味,才能保持创作力,才能取得突破,实现自我。

(三)'大散文'却没有大格局

大散文看似格局大,其实不然。并非加入历史兴衰就能提高散文的格局,影响作品格局的,永远是思想。比如《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思索,超越个体命运的悲悯情怀,对人生苦难的普遍理解和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这也是史铁生地位高于余秋雨的原因。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余秋雨纵然没有达到越来越进步的读者所要求的水平,但一部《文化苦旅》,足以奠定他散文家的地位,纵然人们会批评他的模式化,但没有人能抹去《文化苦旅》的价值。

但于丹不同,于丹……终究由于思想和学术修养的限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