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文化的人走到哪,都不过是个移动的邮差

 昵称903511 2017-07-13




如果说建国后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恐怕非余秋雨莫属。《文化苦旅》第一版出来以后,每年平均刊行几十万册,足够养活一个出版社。


虽然是畅销书作家,但余秋雨的散文完全经得住文化大家的火眼金睛。台湾散文圣手余光中先生,他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金庸老先生:“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的文字启蒙,来自余秋雨。


90后看余秋雨,看到是文笔和才思;

80后看余秋雨,看的是见识和思想;

60后看余秋雨,看的是沉淀和修养。


依稀记得写作文只要用上几句余秋雨的名言,肯定会加分不少。


《文化苦旅》道士塔



国馆君一直在想:为什么余秋雨散文有如此大的魔力?


第一个原因,余秋雨散文就像我们的眼,带我们走了几万里,去看看我们现在没时间、没金钱看到的世界。


前段时间有句很火的话,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撩拨了无数都市人的神经。其实早在80年代末期,余秋雨就已经身体力行去做了。



他孤身一人,走向三峡、敦煌、都江堰等著名文化地域,考察中华大地的文明历程,写成了《文化苦旅》


20世纪结束的那几年,他跟随凤凰卫视走过中东地区四万公里的历程,那是全世界最危险的地带。在每日生死时速之中,他写下日记,记录下一路历险、命悬一线的原生状态和粗糙状态,成了《千年一叹》


整整半年,他走过了全欧26个国家、96个城市,甚至进入了北极圈,一共写下散文80篇,成就了《行者无疆》……


看了他的书,我们对远方的渴望会被点燃,我们久未行动的脚也在蠢蠢欲动。没时间亲自动身的,看他的书,也算看过了世界。




余秋雨散文的第二种魔力,是他的游记并不在游山玩水,而是包含着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有人说,没有文化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过是个移动的邮差。


没有文化底蕴,去到莫高窟,只会说:

“就几个破洞,没意思。”


余秋雨的眼光却不同: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文化苦旅·莫高窟》)


莫高窟卧佛图


没有文化底蕴,去看都江堰,只会说:

“啊,好大的水啊!”


余秋雨看到的却是: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文化苦旅·都江堰》)


都江堰景区图


余秋雨散文中,古今数千年、东西数万里的知识顺手拈来,讲历史非常通俗,往往几句话就能够抓住几千年文明的脉络和精华,不得不让人叹服他的才华。

其实,这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一种眼光。


虽然工作忙碌、生活繁忙,但我们不应该放弃用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可能。


当我们没有机会大规模、亲身地去研读历史时,如果有一个作家可以为我们做提纲挈领的引领,那个人就只能是余秋雨了。


 


这次推荐的余秋雨精选合辑,共七册,不仅收罗了新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样的名篇,还囊括了《极端之美》、《何谓文化》等新作。


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值得细细品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