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到底是目标还是工具——在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上的发言

 临渊草堂 2019-04-29

文/ 王彬武

围绕“高效课堂”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有很多问题似乎并没有讨论清楚。我想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高效课堂只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范式

虽然有倡导要“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也不能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一个包打天下的课改范式,多年以来,广大的中小学探索出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很多,“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魏书生七步教学法等等,包括整体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也包括单个学科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只是其中一种,不能因为有了高效课堂,就否定了其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学校层面,所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和学校的校情、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机结合,而不是机械地推进。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要根据经验,通过理论的指导,制定一套规范化的教学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改革只要有理论支撑,有实践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

高效课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固定要素和程式化的流程,如果我们推进高效课堂,必须清楚一点,就是高效课堂到底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手段?针对高效课堂,有人提出有效课堂,我觉得有效课堂更能让人接受。“高效”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效率”,而效率是管理学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投入产出比,如果课堂教学只讲投入产出比,可能更强化了工具性和功利化,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用效率来衡量的。而“有效教学”,让人更多联想到课堂的效能、效果,避免了功利化的误解。

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

教学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教学理论具体化的表现,也是教学经验系统化的需要。但是,我们很多地区和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行政手段让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理念,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却举步维艰,甚至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没有进行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变革,没有取得教师、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价值认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推进,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价值认同。我在许多学校看到,校长比较认同某种课改模式并在全校推行,但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这时候需要我们反思,学成功的课改经验到底要学什么?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是整个学校学教文化体系的建设,而不单单是课堂模式的变革。所以很多学校课改推行不下去,问题就出在适合学校的文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脱离了课改文化的整体性构建去谈课堂教学,都不可能真正成功。

三、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未来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学校文化建构的问题,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必须要有整体价值观的导向,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白改革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基本理念是什么,如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课堂,既是教学的阵地,也是一个文化场域,要与整个学校文化相统一。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有些学校打造了课堂文化,形成一套学生的行为规范,比如一些号令,一些击掌的动作,赞赏的语言,有的太繁琐,有的脱离社会实际,离开课堂以后对学生没有实际价值,应该引起警惕。二是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问题,现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趋势是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的学是关注的重点,但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困难,因为传统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用自己丰富的储备化知识体系来教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今天的课堂上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应该把掌握学习科学作为专业构成的重要部分,自己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进自我学习成长,还要学会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教师缺乏对学习科学的研究,过于注重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善,注重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就无法让教学的指导精准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第三,必须建立完整的课程观,不能脱离课程谈课堂。教学是课程的一个环节,课程改革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课程教学包括了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组织教学、教学评价、学习巩固和考试检测,要把教学改革放到整体的课程观下去审视,而不是就课堂说课堂。所以未来需要在整体课程观的实施背景下谈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 综合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