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最高的生活美学

 老有所不为 2019-04-29

暮春之初,时逢假期,难得的闲暇,让很多人不顾舟车之劳,选择外出游玩,江浙之地,最为炙手。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自古繁华,遍布其间的园林,更是令无数人神往已久,尤其是春雨连阴之际,令人恍惚错觉,如在画中游。园林,是最高级的东方美学,与其争先恐后上树拍照打卡,不如静心细赏。

-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北宋晏殊以诗句,写下了千古美景,令世人心生向往,在快节奏的当下,有一个院子,已经是人生的奢侈,无论是庭下品茶,还是在院中闲读,都令人暂得所乐。庭院深深,浮生如梦。


-  -

读宋人诗,最喜欢朱熹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一池生息,上有天光,下是云影,静者有错落之莲、荷、蒲草,动者有悦目之鸥、鹭、游凫。艺圃中池塘畔的月门之上,便书浴鸥二字,旧时文人最喜临渊而观,它寄寓了文人出尘之想。


-  -

池塘是园林中的鲜活之处,小小一处,虽只有湖石磊磊,却如一方天地,盈盈几许,纵仅见藻荇疏疏,真作山林草木。晨有游鱼摇曳,夕有虫鸣啁啾,景象最佳之时,便是阴雨天暮之际,绝胜林间幽潭。


-  -

园林中有溪水潺潺,有水便有桥,或大或小,或曲或折,因地制宜,各自成景。姑苏网师园中有一石桥,最为小巧喜人,桥在涧溪之上,本可一步跨越,却增加石桥,并施以纹饰,可见园主的风雅逸趣。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意境,绵渺清寂,画在诗中。


-  -

磊石成山,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番智巧,古人喜欢用石头叠山,其境界最高者,便是自然而不露痕迹,李渔称之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出名的莫过于环秀山庄的叠山,利用太湖石的皱、瘦、漏、透之美,使叠山浑然天成。此外,留园的『冠云峰』,气势磅礴,独立成峰。


-  -

梅兰竹菊,竹为四君子之一;松竹梅,它亦是岁寒三友之一。文人尚雅,修竹因其有节而不华,称为历代文人所好,所留诗画无数。北宋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将其赋予极高的人格之美,也正是自身理想的追求境界。院中有竹,置以拙石,俨然一幅竹石图,清雅之境,跃然庭中。


-  -

时下暮春,蕉绿初长,一抹抹嫩绿的蕉叶,像新生的喜悦,一阵春雨过后,更是青翠欲滴。芭蕉总是种在窗下,雨打芭蕉,让人夜不成寐。倒是宋人杨万里满身惬意,他在《咏芭蕉》中写道: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自凉。窗外一抹,心生惬意。


-  -

游园之事,莫妙于移步换景,而窗便是园林之眼,窗有远观、近观之景,窗为虚,景为实,有了漏窗,内外就发生了交流,同时也扩大了居室的艺术空间。目之所及,即是一副无心画,在四季变换之中,一年之景便映入眼帘,窗子打通了人和自然的隔膜。

明人文震亨于《长物志》谓:居山水之间者为上,古人以园林的营造,成全了对山水清音的追慕。池馆雅洁,门庭清幽,它是一幅立体的画,它蕴含着东方园居的生活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最终极的奢侈。暮春已至,花落满地,有些人也该从树上下来,移步细赏,更能发现生活之美。

| 图:杨杰涵 梁诏贮 |

| 文:文人空间 梁诏贮 |


↓ 点击下图,拥有文人空间精选器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