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芳草屋845 2019-04-29

【原文】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译文】

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万物生存的道理,那就是一刚一柔相互作用,不可以偏执于某一方而荒废另一方,泰柔软了,则容易萎靡不振,太刚强了,则容易折断。

【解读】

我们常说以柔克刚,指的是用柔软去克制刚强,从而取得胜利,这是道家的智慧。所谓的柔,不是一种单纯的圆滑,也并非对不公平的缄默无言,更不是指那种奴颜媚骨、阿谀奉承。柔,英高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韧劲。刚则代表了强硬、不知变通、坚毅等诸多因素。刚柔相济是刚与柔之间的结合,是刚中含柔,柔中见刚。只有把刚柔的力度拿捏到好处,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相传,孔子曾带弟子去向老子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上了年纪,正在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

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前来候教。”

半响,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了?”

孔子说:“全掉了。”

老子又问:“那我的舌头呢?”

孔子回答说:“还好好的。”

曾国藩: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老子

然后,老子又合上了眼皮,重新精养起来。孔子沉思片刻,悄悄地招呼弟子,吩咐他们套车回家了。

半路上,一个弟子耐不住心中的困惑,便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不见你提问,就这般匆忙地往回赶呢?”

孔子看着提问的弟子笑了,说:“其实他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只是你们没有领会罢了。他说,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软的;舌头是柔软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软的舌头。这不是交给我了吗?”

孔子从老子那里学来的,其实是非常朴素的辩证法,强和柔,本来是一对矛盾体,并无高下之分,但是老子从自然万物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观点。在他那里,柔弱胜于刚强。他从生命的演进来推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在对水的观察中得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他还说过:“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战胜最坚强的东西。比如说水,水是善于利万物问不相争的,它乐于往人们所不齿的低处走,却能无坚不摧,因为它不争,所以没有忧患。因而老子说,水最合于道。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慨叹。水至柔,柔而有骨,信念执着,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老子认为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范,但其实水本身有其刚强的一面,用刚柔相济来形容水应该更为恰当。

曾国藩在官场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悟出了为人处世要刚柔相济的道理:当刚则刚,该柔则柔,刚柔相济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在他早年的为官生涯里,曾国藩刚柔的问题想得并不透彻,常常意气用事,结果使得罪他人,难以成事。

当时曾国藩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正直行事却不容于官场。后来,在经过了苦苦思索后,曾国藩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能克刚之柔,比刚更刚。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曾国藩: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曾国藩这时已经意识到,树木刚强则容易受到摧折,太柔弱就会容易倒下。当初在长沙办团练军,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刚柔的分寸,以刚制钢,结果不容于长沙官场。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刚柔相济才能自立自强的根本。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刚柔并用,以圆融为做人的基本原则。凡事不能太急躁过分,遇到强硬的对手,以柔克之。柔是实现刚的手段,刚是柔所要达到的目的,以柔克刚,就是这个道理。而不宜像曾国藩早年那样以硬碰硬,这样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互用,把握好处理事务的尺度,机变灵活地处事,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在复杂多变的境地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