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本质问题新解(四)

 时宝官 2019-04-29

教育本质问题新解(四)

竟明亮

(二)哲学角度下的教育本质

基于以上哲学视野下对教育活动的分析考察,得出结论,教育本质就是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人对世界的认识关系。正如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

无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影响人的知识、技能、心理的发展,还是认为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将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文化人,教育其本质从哲学上讲,就是建立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活动过程。建立关系的过程包括自觉学习、主动构建和接受影响、被动构建的过程。人的方面包括生理上的身体素质和心理上的心智素质。世界可分为由自然和社会组成的客观世界和以人的思维为核心构成的主观世界。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就指人的主观世界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这个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其实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7]。从另一角度看,在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程度和范围前提下,人对世界认识的精度、深度和广度就由教育决定了。这个教育是广义的,既包括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和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也包括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和影响深远的自我教育。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交互的、多方面的,包括人的主观认识与世界的关系,即人的主观意识与世界的关系,也包括人的客观行为与世界的关系。前者指认识世界,后者为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主要通过科学和教育活动等实践活动实现。科学研究获得一手理性认识和真理性知识,而教育活动则将主要通过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成果,进行传递下来、传播开去,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长久、更广泛地高效率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教育者开展的教育活动本身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被教育者开展的学习活动却是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说,教育活动就是建立人与世界认识关系的实践过程。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的同时还在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诞生了诸如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

世界对于人而言,一是指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分为无机自然界即没有生命的世界和有机自然界即生物界。二是指社会界,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人的集合体。既自身生生不息、千变万化,又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和意义。社会既对人具有制约的客观状态,又在人的改造中进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8]。三是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即主观世界,包括对自身而言,他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靠主体的人的感知和思考。当然,无论是否感知和思考,它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人的生理要遵守自然界规律,而人的心理则要遵循精神世界的规律。因此,人成为万物之灵。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不仅在于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客观世界,还在于认识自我的主观世界。只有全面清晰地认识、把握自我的精神思想后,才能算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所以,人的自由也是充分认识、尊重自然、社会和自我精神的自由。

总之,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意味着人的教育程度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也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意味着教育不是万能的,仅仅是认识层次,而关键还在自身理性的自觉的实践行动;意味着教育不仅让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还要深入认识内部的主观世界,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本质,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就会有新的客观、全面、有效的标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有了牢固的理论根基,就能够真正地为国家、社会又好又快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认识到教育真正的本质,就能够更加自觉、扎实、全面、快速地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的理念。掌握了教育本质观点,就能深入、彻底地抓住当前教育改革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我国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全面转型就有了能说服人的指导理论,从而稳妥、快速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