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微课 | 刘琼:谈家庭教育的蝴蝶效应

 双赢b2ewsu5vmu 2019-04-29

讲师介绍:刘琼,新锐教育的探索者&素质教育的实践者。2000年至今,一直在加拿大和硅谷,从事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推行和咨询工作。20年来,积极探索青少年领导力及创新力培养方法和途径,为加拿大、美国本土家庭及华裔家庭提供青少年成长与教育规划、美国顶尖大学申请指导。对美国常春藤大学的招生政策、标准有深入研究,每年都有学生经她之手送入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

· 更多往期精品微课可通过公众号菜单栏——思维数学——精品微课查看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至本期微课音频

以下文字整理自微课语音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刘琼。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的终身职业就是教育了,而教育也是我们家的共同标签。我的家庭辗转于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孩子的爸爸曾经在国内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后来是个典型的硅谷闷骚男,经常脑洞大开,和儿子一起搞发明创造。他认为互联网和高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是国内的师范大学研究生,从大女儿出生的那一天,我就开始学习和钻研各种教学模式,比如蒙特梭利、华德福、硅谷的科技创新学校、英国的传统贵族学校、天才学校等等。刚好在这些体系中,都有我规划指导的学生,所以我还是很了解他们的特点。

我的主张是教育要个性化。女儿哈佛本科没毕业,就回到北京创办了一个教育科技公司,她希望通过输出带动输入的方式,促进华人后代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是个喜欢挑战和创新,喜欢旅游,爱做家务的葫芦娃。

因为接受了国内的传统教育,又陪伴孩子经历了西方教育,并且从事了教育规划和大学申请的工作,我非常熟悉世界顶尖大学的录取标准。所以我们希望弟弟能够中西合璧,各取所长,选择了Homeschool,就是在家接受教育,这是我们家集体的选择。在美国有很多的家庭是这样的,这些家庭和我们中国家庭一样,极其重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

中国和美国的家庭,共同点都是重视教育。不同的是,美国的家庭花很多的时间陪孩子搞体育,出去玩,参加各类活动;中国的家庭则忙着把孩子送到各类型的培训班,而且非常焦虑。很多父母跟我抱怨说是因为基因不好。成绩真的是基因决定的吗?我的很多学生是藤校的孩子,确实大多数是高知的家庭。不过真正的DNA不是父母的智商和学历,而是家庭教育环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著名的教育实验,1919年,美国帕拉阿图市一个叫威廉·肖克利的小男孩,参加了一项IQ测试,他的IQ是125,被特曼L.M.Terman的一项天才儿童研究项目拒绝了,因为它的IQ不够高;1921年,另外一个叫路易斯的旧金山的男孩,也因为智商不够高,同样被那个项目拒绝了。

特曼的实验是一个持续了100年,平均IQ为151的1528个天才儿童参与,目前还在持续的研究项目,旨在研究天才儿童到成人期间的特性及表现。这是人类历史上有关智力和成功的标志性研究。帕拉阿图市在1999年开办了一所新初中,就叫特曼,来纪念这项研究。

特曼天才儿童研究项目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很多,比较有意思的是以下两点:

  • 高IQ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特曼的天才们到了中年之后与普通人没有多大差别。音乐是神童最集中的领域之一,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金山地区,按特曼的原则挑选的70名音乐神童中,只有六人成为知名的音乐家,特曼的天才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一个人做出过突破性的贡献,但是被淘汰的路易斯和威廉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特别是威廉,后来是硅谷的开创者,没有他就没有了硅谷。

  • 家庭教育决定了儿童的一生

特曼在天才们到了中年之后,把他们分为三组:20%为A组,为成功人士,多为律师、医生、工程师和专业人士;60%为B组,普通组,过得马马虎虎,与常人无异;20%为C组,混得较差,要么没工作,要么从事底层劳工,生活得不到保障。

特曼派人家访了A组和B组的每一个人,得出的结论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主要因素。A组的人都成长在精心教养小孩的家庭,C组的人都成长在自由放养的家庭。

家庭教育比DNA重要,甚至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改变DNA。众所周知,日本人的身高基因是比较矮的,可现在他们孩子的平均身高高于亚裔人的水准。因为大部分的日本妇女,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结婚后回家养育孩子,重视孩子的饮食、睡眠、运动等,所以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DNA。

那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

你的孩子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呢?

有一次我先生的同学这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家的葫芦娃弟弟是这么回答的——“这应该取决于孩子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葫芦能这样说,我们真的很高兴。是的。不是我们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而是孩子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他没有经历和认知,是否知道选择?就是说他是否有辨别的能力。

——他没有积累和基础,是否有能力选择?毕竟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他没有自我认知和独立,是否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他会不会选择了他不愿意的生活,因为世俗或权威的压力而从此过着压抑的日子。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01-

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见识的能力

哈佛校长说,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见识过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样的事。这是父母可以努力给他创造的环境,读书、做事、经历、交友,都是见识。自古有孟母三迁,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你就给了孩子辨别的能力。一个没有接触过“球”的孩子,你问他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吗?夏令营,实习,义工,选择接触过的影视片、书籍,参加座谈会,体验职业等等,都是在给孩子见识;和优秀的人相处,和积极进取的大哥哥大姐姐交往,他们对孩子的影响远比父母的絮絮叨叨强。

每一个孩子的高中暑假经历需要写在美国大学的申请表上,所有的大学都喜欢有见识、有经历的孩子,让孩子的内心世界随着他的生活经历一起丰富多彩。当我刚开始从事大学规划申请的职业时,还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可是我却从众多的藤娃经历中体会到了这其中见多识广的意义。

我的女儿小时候,都是家里人陪着出去参加比赛和夏令营的,从初二以后的每个暑假都是她自己去美国、中国、加拿大参加夏令营。孩子一学期的学习有时候不如一个假期的收获,有的夏令营的朋友成了一辈子的良师益友。教育的影响有时候是显性的,有时候是隐性的,却受益终生。

-02-

家庭教育环境,给孩子选择的能力

连龙应台这样佛性的人也要求孩子读书用功,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骄傲生活的权利。我非常同意蒙特梭利的观点,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爱学习的,不爱学习是因为长期压迫的反抗;没有想法、没有主动性,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空间;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他的进度和方法。

我提倡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育围绕着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说到底就是尊重孩子,尊重他个体的发展,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的学习能力。家长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分数上,要有高瞻远瞩的见解,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好的习惯,就是坏习惯。专注认真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爱读书的习惯,自学并思考的习惯,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热爱运动、健康饮食的习惯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养成就是“蝴蝶效应”,有朝一日就是影响孩子的龙卷风。

我们采访过姐姐哈佛的同学,也访问了我们的藤校学生的父母,每一个家庭都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选择的。有一个日本的男孩,因为选择高中学校时和家长发生分歧,他至今一直记得他的父母在充分听取他的意见后,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并支持他的选择。他很感恩,也很努力,直到他最后成为那一年日本唯一的两个被录取的学生中的一名。

姐姐小时候的活动是跳舞、运动和做义工。我们当时生活在北美的大农村,没有学习辅导班,听说高中数学很难需要提前预习,但是找不到老师。到了高中确实跨度大,但孩子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还是一点点自己赶上来。

-03-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自我认知能力?

我个人认为博览群书、演讲辩论、家长的启发性交流,都是形成这些能力的一些活动。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在指导下的精读,分析一些观念独到的书,会很有启发性;演讲辩论是我们认为最好的课外活动,既符合费曼学习定律,是学习的最好方法,也能够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辨和快速反应能力。每天接送孩子的车上、饭桌上、睡觉前的床上,都是我们和孩子谈话的最好时光。

-04-

如何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

家教,在我们家就是家归、家风。家规是家庭的规矩、底线,家风是给孩子的家庭氛围,是期望。我们家是标语之家,进门就看到时间的安排,餐厅里面贴有喝水的提醒,床边有就寝的时间,卫生间的门口和马桶上有冲厕洗手的提示。这些年在国外生活,我们知道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知道了美国是最不自由的地方,不能随地吐痰,狗狗都不能随地大小便,自己家门前的雪、院子里的草都要勤勉的处理,否则邻居或警察就要来管理。

弟弟对家规倒背如流: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学习,第四要聆听。我们家有很多习惯或对孩子的期望,四句口头弹,经常挂嘴上。

“Hello,postman!”——问候邮差等陌生人;

“Thank you!”——及时表示对他人的谢意;

“这是我的错。”——要勇于承担责任;

“你喜欢榴莲也挺好的。”也就是要包容别人的喜好。

我们还有一个家风,就是再忙也要给孩子休闲无聊的时间。你们不知道美国的高中生有多么辛苦,可即便再紧张,姐姐每个周末至少有半天的时间是闲着的,啥事也不做,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的蹦床上躺着看书或发呆。那个时候她的父亲经常说:谁浪费九歌(姐姐的名字)的时间,谁就是我们家的敌人。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每个周末还有至少半天的休闲时间,弟弟葫芦娃现在更是这样,每天完成自己不到一个小时的学业和四个小时的体育,就可以出去找小朋友玩了,也可以自己在家看书、发呆、搭积木。

我们把孩子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水,尚未完全开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放在桶里就变成桶,放在瓶里就变成瓶,可以成溪,也可成海,就看环境了。这是孩子先天的形态,如果开发不当,或不益开发,水会挥发,变成石头。

第二是石头,没有机体,没有梦想。除了不用动脑的消遣,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很典型的就是现在每天对着视频的那些孩子们,“不知道”是他们最喜欢的用词。

第三种是火,激情四射,生机蓬勃,见风就长,有抱负,有梦想。水因势利导,先让它流一会,看他往哪里流,然后挖沟,让它流得更顺、更远,流成江汇成海,这就是找到孩子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的潜能,顺着这个方向加以培养,使之发展得更好。小孩生来就是水,但为什么有的小孩变成了火,而有的小孩变成了石头?就是因为缺少激情,根子上就是缺少内驱力。

儿童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蒙特梭利很早就揭示了小孩子天生都是对事物充满兴趣、而不是厌烦的。为什么有的小孩长大了以后还是对事物充满了兴趣,但是另外的小孩长大以后却什么兴趣也没有了呢?

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孩子变得对东西失去兴趣,主要是对环境压力的反应,尤其是家长对他们业余时间的控制。研究发现,当小孩子成长时,要寻求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机会,家长需要调整控制和管理小孩的程度,特别是小孩子的业余时间,以便小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做独立的决定。如果小孩感觉到他们的家长干涉太多,管得太严,会扼杀小孩子自我决定、自我指导的机会,抑制小孩子的内驱力;当来自父母或外在的压力小的时候,孩子更会发展出内驱力。

分享的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

高级思维是美国教育部设立的重点训练的思维技能。如何实现呢?我们用的是斯坦福推行的P5bllab——

现阶段我们主要还是解决问题、项目和过程,Based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学以致用的模式。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的老祖宗在N多年前已经反反复复告诉过我们,学习的真谛,能够用自然你就知道。学以致用,简略的说就是四句话:学得进去——高阶思维书中的understanding;讲得出来,用直接的思路来表述——高阶思维中的深省;知道优劣,批判和辨识——高阶思维中的评估;用的出去——高阶思维中的应用和创造。这就是传说中Higher Order Thinking。

  • 家长如何引导学生面对课堂学习?

很多家长会问,作业做完了吗?考试怎么样?这些都是边缘性、单向的问题,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在“学以致用”原则的指导下是这样问的:今天学校学到什么有趣的东西吗?这个东西与以往学过的东西有联系吗?这个东西与其他学科有联系吗?这个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有出现吗?课堂上学的怎样用到生活中呢?通过问这些问题,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关联到了现实中,学以致用,变成自己的,然后加以评估、分析和创造,这就是高阶思维训练。

我们采用学校里面在推行的、也是非常重视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方式,对小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深化,让他们在生活中用到所学的东西。举个例子,当时我女儿在social study(社会学科)的学习中,她们在研究全球化,这个时候我们就鼓励孩子做了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个项目调查。制定研究方向,挑选各项指标,落实面试的问题,面试的人群,汇总、分析,再得出结论,并且出了一份报告。这些流程都是女儿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教这门课的老师非常高兴,希望能够来帮助她在高中生的杂志上去发表。用这样的模式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激发了孩子的潜能,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训练了孩子的创造力领导力。

关于训练孩子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方面,我先生有很多脑洞大开的主意和方法来引导孩子。比如用修改游戏的指标来激励孩子学编程,转移玩游戏的兴趣;用讲故事和卖书的方法来刺激孩子学数学和古文;还有我们的画画黄老师,每周带领孩子去博物馆采访和写生,完成这一个阶段的任务。在探索教育的路上,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我们的葫芦娃们都能变成千里眼、顺风耳、风生水起力大无穷的神通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