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怀才不遇44年,在无奈与坚守中成就了聊斋

 史舘 2019-04-29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科场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从19岁参加科考,反反复复考了44年,竟连个举人也没考上!直到蒲松龄71岁那年,才按例补了个岁贡生。能够写出精彩绝伦的《聊斋志异》,却写不好八股文,如此高才为什么屡试不第?他是不是块读书的材料呢?

蒲松龄:怀才不遇44年,在无奈与坚守中成就了聊斋

蒲松龄画像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屡试不中的文人,于是弃文经商,把入仕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尤其是四个子中最聪明的蒲松龄身上。蒲松龄从小就在乡里以“神童”著称,小小年纪就会作诗写文。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19岁的蒲松龄去考秀才,拔了一个头筹。正当蒲松龄信心百倍地要在接下来的乡试中再显才华的时候,命运却与这位文高手开起了残酷的玩笑。

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两次参加乡试,两次名落孙山!蒲松龄很感意外。然而京城传来的消息更使他意外:朝廷宣布改变考试制度,将三场改为两场,而且不再考八股文了。谁知康熙四年(1665年)又恢复原先的考试办法,康熙五年(166年)又去应考,这次还是榜上无名。接下来再考,依然望榜兴叹。康熙十七年(1678年),蒲松龄又考,还是未被录取。

但是蒲松龄还是不想放弃登科的愿望。于是,他从少年考到中年,从中年考到了古稀,终究无法从秀才跃上举人的台阶。这是为什么?蒲松龄不解,别人也纳闷,于是猜测纷纷迭起。

蒲松龄:怀才不遇44年,在无奈与坚守中成就了聊斋

《聊斋志异》名篇—崂山道士

有人认为,蒲松龄屡考屡败,最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八股文写得不符合录取要求,缺乏写作八股的技巧。文学大师竟然缺乏写作技巧,这听起来很荒谬,可实情也许正是这样。八股文不同于文学作品,这种明清两代一直沿用的考试文体十分特殊,是糅合了散文的章法、骈文的排偶和近体诗格律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驾驭着安邦治国的娴熟语言,破题承题,起进提比,束结落下,面面俱到,要写好考卷上的题目,难度系数的确是很大的。蒲松龄也许对八股文或策论表制不大感兴趣,因此用功不够,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应试写作技巧,所以无法博得考官的赞赏,失败是自然的。

蒲松龄:怀才不遇44年,在无奈与坚守中成就了聊斋

《聊斋志异》人物仇大娘

还有人推测,蒲松龄性情率真,喜欢浪漫的鬼狐故事,其文风必然受到“异端”“邪说”的影响,尽管其文字技巧无可挑剔,但是过于标新立异,不合八股文的标准,不够四平八稳,考官读后恐怕就要大摇其头了。蒲松龄的好友孙蕙曾给他写信说:“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话虽不多,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蒲松龄屡试不第的要害。

关于蒲松龄考场失意的原因,语林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很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蒲松龄是为清朝的文字狱所累,才丧失中榜机会的。原来,顺治帝特授意老臣范文程在京郊开了家文昌旅店,大张揭帖,声言凡来店住宿者,只要能连续对出店主的上联,不但吃饭不收饭费、住宿不收房钱,临别还有十两纹银奉赠,用意在于网罗并发现人才,为己所用。

蒲松龄刚进此店,范文程就迎上来,张口成联:“大雨挡行人,谁做相公之主?”

蒲松龄放下雨伞,抱拳作揖:“苍天欲留客,君为在下的东。”

范文程微笑颔首,让进客人高声喊:“呼小徒,端清茶待客。”

蒲松龄不客套,带笑回答:“烦东家,赐美酒洗尘。”于是范文程摆下酒席接风。

恰好范文程的表弟从重庆到来,范文程随即出对:“表弟非表兄表子。”

蒲松龄接道:“丈人是丈母丈夫。”

范文程又出一联:“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蒲松龄脱口而出:“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当晚,范文程对蒲松龄的才能大加赞赏,又送给他十两银子。蒲松龄高兴地打道回府,万万没想到范文程却向顺治皇帝告了他的御状,说他“恃才疏狂,不说圣朝”,理由即是那句大邦大国大明君”的下联。“明”正是被清取代的明朝啊。顺治本想把蒲松龄收捕入狱,碍于联对之间,口说无凭,于是决定“永不录用”。

顺治死后,康熙自然“禀遵圣训”。可惜蒲松龄先生蒙在鼓里,稀里糊涂地被压制了一生。这个说法近似民间传闻,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蒲松龄:怀才不遇44年,在无奈与坚守中成就了聊斋

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聊齋志異》

经过一次次的科场失败,回首“萧条无成”的赶考之路,年过花甲的蒲松龄这才明白了“岂为功名始读书”的道理。他的夫人刘氏也趁机劝他说“君毋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鼓吹为快?”蒲松龄这次听从了夫人的规劝,当下断绝了去考举人的念头。从此再不为那些功利诱人的八股文绞尽脑汁,只管一心一意坐在聊斋南窗下面去写他的书了。

作为蒲松龄来说,腹中积有如此才学,苦熬40年居然没有考上举人,也许这是他终生的最大遗憾。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胜过了无数的举人、进士和状元,没有人还记得那些八股文大师,却永远地把蒲松龄印在了心里。

蒲松龄:怀才不遇44年,在无奈与坚守中成就了聊斋

蒲松龄画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