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书房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30

我的书房

 冯磊

结婚之前,住单身宿舍。

所谓单身宿舍,其实并不“单身”。一九九0年代后期,我和两个单身的同事挤在一大间屋子里。那间屋子,被一堵墙隔成前后两个半间,上面用报纸和钢丝扎了顶棚。

前面半间住着大龄青年小米,他当时正在热恋;后面半间住着一个姓周的同事和我,那时我们刚刚参加工作。有时天气不好,小米的女朋友来了就不想走,然后留宿。我们两个人只好四处借宿,搞得大家见面都低着头。

那时候想,有个自己的房子多好啊。

结婚那年,我东拼西凑,又贷款三万二千块钱,买了套一百零六平米的房子,顶楼。之所以买顶楼,图的就是安静和便宜。之后,有了一个十五平方米的书房。

书房里空荡荡的。除了那个价值三百块钱的书柜和一张书桌,什么都没有。结婚的第二个月,我怀揣着一千块钱去了电脑城。在那里淘了一台二手电脑,又软磨硬泡威、逼利诱让电信局的朋友帮助开通了宽带。我的书房,最初就是这点家当。那是二00一年。

有编辑约稿,我就在书房里闭门造车。约稿多了,就要开夜车、熬夜。那时小城还没兴起地暖,家家户户都是老式的暖气片,取暖效果很差。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我在冰冷的书房里写了大半夜稿子。不经意间,落下了胃病。

二0一0年,我们搬家了。这次书房更大一些,有十七平方米。为安置手头的几千册书,我跑到家具城买来一组书柜。把手头的书整整齐齐地码上去。这一年女儿六岁,开始学钢琴。我们买了架钢琴,安放在书房里。很多个晚上,我坐在书房里静静地写稿子,女儿在一边练琴。有时女儿累了,就自弹自唱《爸爸去哪儿》。我不作声,暗暗地听上一会,权作休息。在这个书房里,我们呆了八年。

聊聊买书的事儿。网购刚刚兴起的时候,书的价格很实在。上海译林和译文出版社的书,在当当上也不过十多块钱。我自己一年买过四千多块钱的书,有好几百本,纸箱子垛了老高。其中一套云南出版社出的《王小波全集》,只花了七十多块钱。

后来书的价格不断走高,买书的数量就降了下来。毕竟,糊口更重要。偶尔,朋友们会快递一批书来。人家给我寄书,无非希望能够得到几句评论。这样,读书就成了负担。久而久之,评论越来越少,终于几乎停笔。但是,书仍然源源不断地增加。

有一套中华书局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我是在三家书铺网购的。之后,学者张格很是羡慕,称“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狠了狠心,没借。还有一套北方文艺出版社的《私人生活史》系列,是在两个书商手里淘来的,整整齐齐码在书柜里。三年了,都没能坐下来细细读完。感觉真的对不起这批书。

偶尔上豆瓣,会去各小组翻看网友们发出来的野史和笔记。也因此,遇到过各种读书人。有一次,在某小组看到一则启事,发帖人称准备送出一批《读书》杂志。我通过豆邮留下联系方式,当天竟然接到电话。对方是武汉的,一位女士。她告诉我:自己搬家,书多得没处放,所以送人。现在那批杂志已经在路上了。我问她费用的问题,这位朱女士哑着嗓子说,“算了算了,原本打算要你快递费的,现在不要了,你好好读书吧”,随即挂了电话。

这批《读书》杂志,我基本上翻了一遍。最近在想,是不是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这批杂志送人。如此,也不算辜负了朱女士的一番美意。

书房是工作间,是休息室;是烹饪间,是安乐窝和大梦场。没有一个读书人不希望有个理想的书房。因此,我觉得很是幸运。

今年,我们又搬了家。这一次,书房不如原来的大。但是,书却比原来要多。“三更有梦书当枕”,且让我静下心来,慢慢把它们翻上一遍。

但是,又谈何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