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堂:增减法

 零基础手绘 2019-04-30

增减法

篆刻的章法我们讲到第六讲了,第一讲我们讲的是最简单的字的排列,第二讲到第五讲讲的是印文宏观一些的布局。今天开始我们将介绍一些微观一些的章法,也可以说是章法,也可以说是一些技巧。

增减法,即对印文的某些文字的笔画进行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以求达到章法上的妥当安排,达到变化统一。

增减法的一般规律是:为求得某处印文的宽疏,而将繁笔印文文字作减笔处理;又为求得某处印文的密集,而将笔画简单的印文文字作增笔处理。作减笔处理的,或者减少笔画,或者作并笔处理。

在作增减笔画的时候,以增减一、二画为妥,不宜多作,更不能任意逐字加以增减,而成为牵强附会之作。如果不采用增减法也能作出好的章法,就不必过于的强求增减。也有些印文,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增减法,可使印章的艺术性大为增加。增加法的目的是使得全印各字笔画基本统一匀称,浑然一体。一印中笔画的增减要根据印中的情势之需要,增,可以曾其茂密;减,可使其疏朗。但前提是都必须合乎字之结构,笔势之常理,若强为增减,则会弄巧成拙,不符合字义文理。

著名篆刻家邓散木先生在他的篆刻学中有以下的表述:

“减,所以求宽畅,益,所以求茂密,然必皆有所本,不訾(音,紫;义,说别人坏话)字义,不失篆体,故见者不觉其异。若复任意增损,乖离六谊,则毫厘之差,谬以千里矣。”

对于刚开始学习篆刻的朋友们,在使用增减法时,尽量以模仿为主,即有可以找到的汉印或者历代篆刻名家的印文作参考。更要注意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点注意事项:增减笔画不要过多;不要逐字增减。

增减法篆刻讲堂二十一章法六

这是我们昨天在讲独秀法时最后给出的印章,清代篆刻大师吴昌硕的一方“书徵氏”印。我们可以看到“书”字减了笔画,一方面避免了印文过于繁密,而夺去了左下角独秀留白的光彩。虽然减少了笔画,但是没有使得文字难于辨识。如果不是仔细的观看几乎会忽略掉书字的笔画的减少,这就是增减法要达到的效果。

增减法篆刻讲堂二十一章法六

增减法篆刻讲堂二十一章法六

我们再来看上面的两方印,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的“丁文蔚”印的“丁”字没有做增笔,而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丁祖德”印的“丁”字却作了增笔处理。这和两枚印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想要的效果不同有关。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两个“丁”字换一个位置会如何。“丁文蔚”印用了我们之前介绍的留空独秀,所以没有给“丁”字增笔,如果增加了,反而会削弱留空独秀的效果,也少了“丁”字如同一枚钉子一般的象形感觉。而“丁祖德”印的“丁”字作了增加笔画的处理,使得全印布局更加的匀落,讲均布法时我们说过,笔画多的字占据的面积稍大,笔画少的字占据面积稍小,如果“丁”字不增笔,想要用均布法表现平稳浑厚的感觉,那么“丁”字就要压扁处理,不如“丁”字作增笔处理,这样全印四字显得更加融洽,“丁”字与减了笔画的“德”字稍微小一些,在均不中体现平稳,又不显得呆板。此印的印文排布使用了回文的排布方式,可以说是均布法的代表,也是增减法的最好说明印章。

增减法篆刻讲堂二十一章法六

这是清代篆刻家黄士陵的一方“蒋乃勋印”印,“乃”字作了大规模的增笔,这个“乃”字的写法,笔者在各种书籍中查了很久,才找到出处,是一种古籀文的写法。可见专科大师对印文中文字笔画的增减并不是随意而为,一定有其出处,或者可以参考的典籍。可见对于篆刻,是书法、古文字、历史、绘画等各种文化艺术底蕴的集合,想要学好篆刻,以致于以后想自己创作作品,那么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好好学习,否则,凭空的臆造只会徒增笑而。

增减法篆刻讲堂二十一章法六

清篆刻家吴昌硕的“任和尚”印,这是吴昌硕大师经常用到的将“和”字作“龢”。此印如果直接用“和”字,那么三字笔画都很少,布局容易过于宽疏,如果这样只能用满白文印来处理,显得过于平稳。此印用“龢”来代替“和”,那么“任”字和“尚”字的宽疏,更好的衬托“龢”字。且“龢”字和“尚”字一个如同哭脸,一个有如笑脸,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增减并非随意,妙趣亦非天成,而是大师匠心独具创造的妙趣。

增减法篆刻讲堂二十一章法六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金”字省了两点,“堂”字的下半部减笔处理,为了使保证“金”、“蝶”、“堂”三字的笔画粗细与“二”字的笔画粗细基本相同,四字保持一致,“金”、“蝶”、“堂”三字更好的衬托留红一枝独秀的“二”字。

我们看到这些著名篆刻家的作品,笔画的增减并不是随心而为,而是为了整个印面的艺术表现服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诸位篆刻大师在作品中的用心和严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