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美声唱法声音的统一

 万宝全书 2019-05-01

众所周知,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人声是最美的,比各种乐器都美,因为它有感情色彩,是人去自主地控制发音器官而成为乐器。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和谐、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有了美的声音,再加上音乐旋律、节奏、语言内容,就能生动宽广、细腻完美地表达作品。

一、共鸣‍

(一)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

各种乐器都有各自的发声体和共鸣腔体,正确的歌唱发声除了气息的支持,还需要很好地发挥各共鸣腔体对发声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声音效果。

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叫做 “基音” 。基音是十分单薄无力的,它只有在各个共鸣腔体里得到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宏亮优美的歌声。从声带发出的基音是十分轻微的,必须通过人体部分腔体的共振,以增强声音中优美的泛音成分,使原来微弱的基音变得优美、宏亮。这种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作用,称为“共鸣”。

(二)歌唱的共鸣‍

共鸣是歌唱发声应遵循的路线或轨道,歌唱的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质、音色、音量和表现力。积极地调动各个共鸣腔体,产生良好的共鸣现象是歌唱的重要手段,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展能量大得多。

如果只是气流通过声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而没有打开各共鸣腔体同时产生共鸣,这就是生活中说话的自然状态。歌唱时如果只用说话时的腔体状态,就不可能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质、音色,因此歌唱时要尽量扩大参与共鸣的腔体,使之与呼吸良好地结合,才能给予发声有力的支持。

好的歌唱家可在发声中自由的调节和运用各个共鸣区,并用最小的基音和气息获得较大的共鸣效果,所以,歌唱家都不用扩音器,并且音量能强能弱均有强大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在十万人广场歌唱不用麦克风而每个人都能听到,而且,声音纯真情感真实。在中世纪以前教堂里有许多合唱曲是无伴奏、无扩音器的合唱。

薛良的《歌唱的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歌唱的共鸣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两个人在共鸣的运用上是完全一样的”。往往在一种唱法上是好的共鸣,而在另一种唱法上就不合适了。人的共鸣腔体有很多,有大有小,根据振动源的频率高低在各个不同的共鸣腔体引起共鸣。

(三)各种共鸣的具体部位‍

在歌唱运动中,我们一般认为可分成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四个区域。

1.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咽腔共鸣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喉咙、咽部等

咽腔共鸣一方面对声音的丰满、优美的音色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是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基础。而口腔是气息经过的过渡体,不能成为共鸣腔体,口腔容易出白声,吐字时需要用牙齿和嘴唇,因为唇的收缩可以使音的共振更加集中,于是音色可以更加透明,更加明亮,也就似乎使得基音的本色加上共振后的共鸣让咽壁更加有力量,对于歌唱的吐字咬字更是十分关键的部位。

2.“面罩唱法”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歌唱训练中的一个专业名词

它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和灵魂。“面罩”唱法主要是通过面部每个共鸣腔体的振动来获得演唱的高位置(头腔共鸣),从而使演唱者的声音更集中、更明亮更富有穿透力。世界一些著名的声乐大师和著名的歌唱家在他们的教学和演唱中都采用了“面罩唱法”。

3.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魅力色彩的成分,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歌唱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人声低、中、高三个不同音区,我们将声音划分为三个声区——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这三个声区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区分,主要在于它们运用共鸣腔的不同。

(1)胸声区(唱低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咽腔共鸣次之,头腔共鸣再次之,要求声音浑厚低沉。

(2)混声区(唱中音时)––––以咽、喉为主要共鸣腔体,同时适度配合调节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要求声音圆润流畅。

(3)头声区(唱高音时)––––以头腔为主要的共鸣腔体,咽腔次之,胸腔共鸣更次之,要求声音高亢明亮。

(四)各共鸣体的统一

这四个共鸣腔体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共鸣体,它们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每个声区除主要共鸣腔体外,其它共鸣腔体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辅助作用。

如果我们在歌唱中单纯强调头腔共鸣,忽略其它共鸣的作用,整个声音就会变得飘浮不定,空虚软弱,缺乏色彩;

如果只强调咽腔共鸣,声音就会与高位置挂靠不上,发散发白,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缺少坚直向上的感觉,如果口腔腔体运用不当(如压喉、压舌根等),还会出现喉音、“羊音”等问题;

同样,如果只强调胸腔共鸣,则会出现声音滞笨累赘,发暗发哑等到现象。由此可见,歌唱时的每一个音都应该具有整体共鸣的感觉,要将三个声区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而不能让它们孤立存在。共鸣和喉咙打开、气息运动一样,是改变人声的原始自然而达到理想状态的变“自然”、“自如”的过程。

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喉咙的基础声音,就不能产生咽腔的共鸣,没有咽腔的第一阶段共鸣也不可能产生鼻、胸等其它部位共鸣。因此,如果没有纯的基音,也不可能产生美好、松驰的冷音,所以我们在追求共鸣的时候,必定要考虑到整体共鸣的重要性,不能片面也强调局部的突出,整体的共鸣才是丰满的,完美的。

二、呼吸‍

歌唱的呼吸方法正确,才能为好的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带动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声音的甜美与否取决于各共鸣器官来自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而所有这些气流都来自人的呼吸器官。正如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的代表人物兰培尔蒂所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就是呼吸运动的过程。

从歌唱器官来说,它包括: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构语器官和呼吸器官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发出美好的歌声来。而呼吸器官的活动比较明显可以触知,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加以控制。它就像二胡、提琴的弓子,是歌声的激动器,弓子运用得好,才能演奏出好的效果。没有气息对声带的作用,声带是不会发声的。同样道理,歌唱时声带如不受肺中呼出空气的冲击,声带就不可能因振动而发声。“气动则发声”说明了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呼吸状态是与歌唱姿势、科学发声方法的协调统一密不可分的‍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协调动作,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发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是最佳的状态。

1.头部应当保持在眼睛平时的姿势上,面部表情兴奋而舒展,头的前部嘴角以下的各部分要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中。歌唱发声时,口形自然,下巴松弛且略为回收,开口演唱时,要做到口形是语音母音的外形。

2.双肩于胳膊自然松垂,放松胸肌,后背脊柱要挺拔,且略为梗直,就是平常所说的含胸拔背,可以给咽腔通道固立的稳定,对共鸣形成积极地作用,后颈由微小挺拔紧张的感觉,形成“前松后紧”的姿势。

3.歌唱者站立时,两腿略分开与肩宽。演唱时,收腹提臀,找到支持深呼吸的力量。

(二)胸腹式联合呼吸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被采用的正确呼吸,也是符合生理条件的自然的深呼吸,这种呼吸在深度和高度上发挥了整个呼吸器官的最大能量。由于可以吸进足量的空气,所以说它的容量大,弹性大,能够稳定地保持住下肋骨及横膈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有利于控制和产生对声音的支持力量。

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时,吐干净了再吸,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也不可过深,要柔和平稳,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吸气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使声音失去弹性。吸气的多少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来决定。唱高音时可只用鼻子吸,这样会吸得更深,要学会无声的吸气,不必要的响声会影响歌唱的表现。可用“闻花”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闻花时,气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深入,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吸气是歌唱的准备,唱歌时要吸着唱,吸得好才能唱得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吸气状态才能更好地歌唱,保持吸气状态在歌唱中是最基本的歌唱状态之一。

歌唱中的呼气和日常生活中的呼气有很大差别,这是由歌唱艺术的要求所决定的。流畅的歌唱是歌唱技术的基础,歌唱者要掌握持久的、均匀的和优美的长音发生技巧,就必须具备持续地、平稳地、有节制地控制呼气的能力。呼气时,应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气息一下泄出。控制呼气的力度要适度,保持的力量太大,就会把气压住,使气息不能流畅地呼出,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很快就用尽,声音也不洪亮。呼和吸均不可僵硬,应根据音乐的要求灵活地加以变化控制。

国内外大歌唱家和从事教学的专家教授在谈到呼吸问题时,虽然各有自己的至理名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强调歌唱要有深呼吸的支持,用中国人的话说即“气走丹田”。呼吸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呼吸技巧是从属于创作目的的,呼吸也是表现音乐的一个手段,同时,呼吸本身也是艺术。

(三)歌唱发声时的支点

音乐家刘晓中曾提到:“支点是指歌唱中的一种动力平衡感觉的焦点。一般认为,声带位置设想在中间装第二个扣子处,在歌唱时每个字和声音都不要离开这个位置。这样可以达到声音的稳定与协调,便于气与声,字与声的结合。”在歌唱时,气息的支点即是声音的起点。如搬运一件笨重的东西,不用劲就搬不动,劲用在哪呢?应是腰部和紧缩小腹。当然,唱歌时用不着那么大力度,但如果没有这个支点,呼吸就会沉不下去而浮上来。如果呼吸用得对,有了支点的感觉,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每个音都是用气息支持的,发出的声音就会响亮、悦耳,具有伸缩性和色彩变化,而颈部肌肉、下颚、舌根等并不感到紧张。

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洛蒂曾说:“歌唱时横隔膜的肌肉象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围成一圈,非常有力的扩张,像便秘的人蹲桶时一样的感觉,也象武士在发功时的积极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保持吸气状态的歌唱”。此时气息形成强有力的呼吸对抗和呼吸支点,声音也就是在这种对抗中得到气息支持。呼和吸始终保持一种均衡对抗,里外结合,对立统一,形成一个协调的歌唱整体。在学习中我们应巧用“呼”与“吸”使之协调运用,让横隔膜给予声音应有的支持,最终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形成气声结合得很好的美妙歌唱。

三、各声区做到统一‍

(一)声区划分‍

学习唱歌的人,常常把声区分为三个,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男性和女性根据不同声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女高(小字组f—小字二组c2),女中(中央c即小字一组c—小字二组a2),女低(小字组g—小字二组e2),男高(小字一组c1—小字二组g2),男中(大字组A—小字一组e1),男低(大字组F—小字一组d1)。以上是各个声部的常用音域,在这个基础上有一定扩展。在声区的划分上,我们常把自然声区称为中声区,这个声区的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声音的技巧也很少,大多数人都能很轻松地唱出声音,但这个声区的训练在技术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也被视为基础声区。

初学者总是从这一声区开始训练,然后逐渐向上经过换声区进入高声区,向下进入低声区,因此在中声区打好基础,有利于扩展音域和统一声区。相对而言,中声区在技术上比较容易掌握,歌唱者在技术上出现困难多数实在高声区和低声区,而且这两个声区容易出现与中声区的声音不统一现象。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曾说过:“声音的位置和音色要上下保持一致,不能一个声区一种唱法,三个声区三种唱法,否则便不是完美的歌唱。”

所谓声区不统一,就是指三个声区的声音音色和音量不一样。例如三个声区的发声方法如果不一样,就可能造成声音的位置不一样,从而导致音色上的不统一。在声区统一方面要求做到的歌唱方法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统一以及音色的统一等等,是相对而言的。高中低三个声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音色上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否则就没有高中低之分了。所以只要做到各声区的声音相对统一,才符合歌唱的原则。

(二)声音的高低走向正好与气息用力的着力点走向相反‍

贝基先生曾说过:“唱高音别用外在的力量硬往上冲,而是用内在的力量,一是喉结两侧的肌肉将喉结往下拉;二是横膈膜有力地控制呼吸;三是头别往后伸,也别仰头,而应略低头。”如果在唱高音是不加喉结向下的力量,喉结很有可能被气息推上去,即使喉结上移,哪怕是很小的上移,都会对声音有很大影响,因此喉位很重要。唱高音时一方面声音位置往上,达到面罩共鸣焦点,另一方面人体应有往下坐的感觉,感到一种力量向下往胸腔,一直到横膈膜上,像小提琴的弦一样两头绷紧,通畅连贯。

(三)声音集中能致远‍

好多人都喜欢声音洪亮的高音,这样虽好,但在技术不成熟时,不易把声音唱的过响,应该用八分的劲演唱,自己感觉到声音小了,像针尖一样,避免喊叫的成分。一定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唱高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如果对它缺乏信心,那么,将永远不能成功。有的人每唱到高音时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唱不上去或唱破,有的人甚至连胸部和双肩都僵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问题,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要冲破不自信的牢笼,这样会唱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以情带声”的道理。

(四)混声

很多学习声乐的人存在真、假声分开或真、假声交叉打架现象。“假声位置”是在深呼吸支持下的一种欲发假声时的状态,这个状态酷似在喝水尚未咽下时的“内开”状态。一旦找到“假声位置”,演唱起来声音宽广,上下统一,能够产生高亢、粗犷的音响效果。假声音响是一种纯假声的音响效果,这种假声虽然能唱上高音,但音色黯淡,声音挤、虚、喉肌紧,喉位高,不适合人们的听觉审美。而这种纯假声的歌唱(也包括纯真声(大本声)或真、假两截声音)情况造成了音域没有得到理想的扩展,声音听起来明显挤卡、苍白、虚黯,没有穿透力,给延长歌曲带来了极大障碍。

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原始的真声和假声,使得真假声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要以科学的方法唱出真假声,还必须把真假声融为一体,即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然而要做好真假声的比例自然转换,就必须把声带的振动形态和共鸣腔体调节好,这种调节又离不开良好的气息运用。在某一声区发声器官运动的组合,没达到音域极限之前,提前改变发声器官的运动组合状态,简单的说就是做好准备,用将声区过渡音前移的办法,来达到声区过渡以后的声音的统一。在唱声区过渡音时,需要声带更有力的闭合其目的是为了与气息的对抗平衡达到所发音高的需要,以及加强声带与软腭部位的相对运动力度和幅度,以利于良好的基音的形成和咽部基音共鸣管道的适度调节。在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不但要感到声音明显地向抬高的小舌部位集中,此时咽壁一定要挺拔,肋肌向中间靠拢,声带拉紧,形成一个柱状的感觉,声音沿后咽壁往上吸着唱,这样声区过度很自然地就过去了,同时也可感觉到在声区过渡时,声音明显地变小,甚至好像在口腔里将要消失了一样,而听者听到的声音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圆滑的声音。

声区的划分是为了使各声区融合统一。“歌唱声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这是声乐界公认的原则之一。根据自然规律,声音的整个音域也就是一个完整的音区。但在实际的演唱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声区不统一的问题。任何圆润、丰满、华彩的声音,都是建立在声区的完全统一之上。只有达到声区的完全融合统一,才能使歌唱者唱出赋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美妙动听的声音,才能产生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它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这种声音上下自如统一,音色甜美明亮,给人以亲切真实的美感。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无明显的换声区。这种声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就丰富,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就越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只有正确掌握换声区的唱法,才能解决好声区之间的统一。因此,掌握了换声区唱法,也被称为“歌唱家掌握了自卫保护嗓音的手段”。

总结

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地歌唱,无论是在合唱还是独唱中,我们在运用一组组对抗时,不能使其割裂开来。强调声音的高位置时,不能忽视气息的深度;提示打开喉咙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要求声音靠前时,注意声音的厚度与垂直, 调动歌唱发声的所有器官,进行全身心歌唱,那么我们的演唱必定会是和谐自然、声情并茂的了。科学发声方法是各个环节都相辅相成的。只有协调掌握好各个环节,才能建立正确良好的歌唱状态。在声区统一方面要求做到的歌唱方法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统一以及音色的统一等等。只要做到各个身体器官统一协调地运作,就能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就是歌唱的主要原则。歌唱是有内涵的艺术,技术最终是为艺术服务的,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术,才能投入感情,演绎出动人的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刘晓中.《实用音乐大全》.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

[3]有得乡、王远.《声乐教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8月

[4]声乐论坛.中国音乐网  http://www.music./  2011年8月

[5]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演唱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6]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7]杨立岗著.《声乐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

[8]颜五湘著.《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花城出版社.2009年7月

[9]俞子正 田晓宝 张晓钟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

[10]贝基. “在中央歌剧院大师班 ”. 北京.中央歌剧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