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声乐训练中解决换声区与咽腔共鸣关系的思考与尝试

 天天快乐好顺心 2017-12-05


  【摘要】咽腔共鸣被称为歌唱者的生命,咽腔是每个歌者在中、高声区发声中的最为重要的共鸣腔体,也是低声区与高声区链接的纽带。只有充分发挥出咽腔的作用,才能使整个声区达到自然而协调的统一。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8612441.htm
  【关键词】咽腔共鸣 统一 换声区 
   
  咽腔的共鸣特性能够直接投射出一个歌唱者的音色,并能够直接地影响到一个歌唱者高音的质量和声音的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是每个声部的歌唱者的必备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咽腔共鸣使用的好坏、效果以及其被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上去判断一个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和一名声乐教学者的教学水平。 
   
  一、过渡声区是构建统一的声区的关键所在 
   
  “声音的统一,整个音域的完美一致。”是Belcanto乐派美声技巧的一个原则性要求。为使得各个声区做到统一、能够完美结合,声乐界一直百家争鸣,各有己见。为此声乐界的前辈和科学家也一直在勤奋研究,曾一度创造出一些很有成效的法子,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 
  在前人总结和实践的成效来看,一个总的共同性的因素就是将矛头指向“过渡声区”,这也就是声乐术语中经常出现的“换声区”。无论是叫做,“过渡声区”还是叫做“换声区”,其意义都是一致的:三个声区之间交叉衔接的几个音。而在这三个声区中,尤其以中声区与高声区之间的过渡音尤为重要,也尤为困难,如果能够将这个地方解决并处理好的话,那么整个的声域就能趋向完美。 
  这几个音是小字二组的4、4、5也可以加上6。这几个音由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普通的未经专门训练的或初学声乐者用大本嗓唱起来感觉吃力、声嘶力竭,再高的音已经无法唱出,因此这几个被看作是“真声”的极限音。其实不然,如果凭一个人的真实自然的嗓子的话(不论是男高、男中、男低还是女高、女中、女低),在平时很放松的情况,是能够想出办法唱出来的,这种自然的歌唱仿佛就是人的潜能所致。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很高”的音的时候,人们默认地就用了“假声”,采取的是比真声弱得多、质感明亮、在音量上较小的音色,这在生理上解释,就是采用“假声带”来发声。然而“假声带”也属于声带的一部分,是理应参与发声的。特别是在高声区,由于真声带进发出的频率已经无法满足高音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默认的把“假声带”派上了用场。 
  同时,我们会发现,未受专门训练或初学声乐者,往往都存在真声就是纯真声,假声就是纯假声的问题。也就是真假声区别明显,而且分离的严重:小字二组的“4”之下的音全是音量大的真声,此音之上的音或者发不出来,或者直接用纯假声,即把整个声区完整地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真声区,一个是假声区。仿佛是两个人的歌唱,又仿佛是两个声带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声区。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以上所提到的美声的原则――统一。 
  “换声区”的解决说白了就是为了在听觉效果上使人感到没有改变发声的状态,将真声与假声结合地自然,将真假之间的过渡变得不直接,而是缓缓地变化着从真声转到半真半假、最后再到纯假声。这样,声区就感觉(在外部听觉上)统一起来了。由于声带发声部位(生理上)的变化,或者说成是声带发声状态的变化,引起了共鸣器体、共鸣部位以及各共鸣部位协调比例的一系列的变化。为了在音量上、共鸣效果等方面的“统一”性,那么我们就得考虑到这些“变化”。例如引发高声区产生共鸣的腔体所起作用的比例问题,只有把这些东西都准备好,“声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统一”。 
   
  二、咽腔共鸣是过渡声区的特性 
   
  在整个声区的歌唱中,比如:唱音阶,从小字一组的1唱到小字三组的1。严格地讲,这两个八度内,随着音高的变化,声音的音色也在默默地变化着:同时,各共鸣腔体的共鸣力度、比例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有当声带与各腔体共鸣相互协调运作,才能达到“统一”,才能产生美妙的歌声。 
  既然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现在就把重点放在“过渡声区”上,因为它应该说是最为关键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问题。如同是两个大陆连系在一起的桥梁,没有桥,两个大陆是无法接壤的。对于任何一个歌唱者来说,“两个大陆”――真声和假声都是具备的,对于平常人来讲,真声和假声都能发出。然而唯一缺乏的就是“桥梁”――过渡声区。 
  为达到音量上的一致,“基音”与“共鸣”是分不开的。由于假声带与真声带相比,从音色、音量上说差别比较悬殊,因而假声带发出的“基音”为了在外部听觉的效果上与真声带发出的“基音”形成一致,或者势力相当的话,“共鸣”就显得更加地重要。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一点是:真声区(中、低声区)应该是胸腔显明,而假声区(高声区)则应该是头声(头腔共鸣)比较显明,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与共鸣体体积要协调一致的物理原因所造成的。那么作为中、高声区的结合处,理应是在“咽腔”最为明显,从生理上讲,咽腔与头腔是中高声区的声音共鸣腔体,真假的比例数目相当的情况下,咽部的共鸣理应最为显著。这也是被无数的歌唱家的声音验证的,那么在过渡声区的声音训练中,就必须要在如何增强咽部共鸣上下功夫。 
   
  三、针对扩大咽腔共鸣的尝试 
   
  1、首先要从思维意识上主动的去认可、理解、体会。承认并强调咽部共鸣的作用。要了解咽部肌肉群,以及在发声状态下其形态结构和在充分发出共鸣时的状态: 
  2、扩大咽部的空间,增强咽部肌肉群的伸缩力度和韧性,扩大咽部容积,吸纳尽可能多的声音在这里产生回旋性共鸣; 
  3、“吸”感,就是在“打哈欠”的意识形态下,拉伸咽部后壁以及两侧的肌肉,使咽部的空间扩大,同时使声音尽可能多地留下来,使得从口腔“白白”跑出去(浪费掉的)声音减少。 
  4、要使咽部肌肉群在扩张的基础上,紧张起来变得僵硬,行成一个“石壁”构造而成的“石窟”,从而增强了咽壁的反射、反弹、回响的力度,使得声音达到更有效的共鸣,使声音反射时“铿持有力”。 
   
  结语 
   
  声乐这门科学要想搞好,搞得相对比较透彻,就得有一个学究的氛围,一股向上进取的探索精神。作为这门学科的接班人和后续力量,我们一定要将前人成就继承,并勇于创新,开拓新的科学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