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这才是企业文化中“求实”的意义

 随笔猜想 2019-05-01

​在很多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墙上都出现过这个词,求实。


百度百科上,求实的解释是:求实,讲求实际。 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而我个人的理解更简单,不说假话,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今天读来这本书,才知晓,这两个字还真是大有乾坤,要做到求实,是有多层次、多阶段的。


一、求实之一:刨根问底


刨根问底就是凡是要求甚解,搞清楚、搞准确。与它相反的就是,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有以下几种解释:夸大其词、以讹传讹、草率下结论、不懂装懂、偷换概念、当信息的二传手。


在这里,我们谈谈偷换概念这种不求甚解吧。


偷换概念是什么?它就是一种用局部代替全局,用有前提条件代替无前提条件。


举个例子:公司要推出一个新的产品,领导见此产品市场广阔,遂问企划部,我们能不能做一次全方位的宣传,因为看到别的公司在类似的产品上做了视频推广、微信公众号推广、百度推广等等方面。企划部人员回答说,能做。


于是新产品上市了。但领导没有看到任何他想要看到的推广。找来企划部人员问。


这时企划部的人员姗姗来迟说,如果真要做那么多的推广和宣传,一是需要花一大笔预算去做目标市场测算;二是要增加公司编制,目前没有岗位上的人没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个工作;三是做推广的话,从提出设计到落地,到新产品上市,之间的可利用时间,不足够。


那为什么之前说能的时候,不提需求,不提意见呢?之前都干嘛去了?!


抛开企划部人员在工作上的其他因素,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求甚解,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直接回答能,局部代替了整体;本来一个事情的实施和执行是需要前提的,但不求甚解就会完全忽略掉前提——比如,领导以为员工既然回答了能,那就“不求甚解”地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结果等到事实发生了,有些时机已经错过了。


归根到底,还是各自的不求甚造成的。


试想,如果企划部之前求甚解了,就算回答了“能”,在“能”的背后,要求公司利用一切能调动的资源去协助完成目标的达成。那么,事情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吧?


不求甚解害人害己,它的信息被更拥有大信用的人接受和传播后,会更大范围的“不求甚解”。而人的判断都是基于信息的,基于不求甚解得到的信息必然会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


那如何做到求甚解呢?——凡是问五个为什么。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你去参加一个会议,会场很热,领导找到你,问你为什么会场这么热。你去了解后,回复领导,是因为会场只有一个空调。领导不可置否,也就算了。


但实际上,若是领导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你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话,情况会完全不一样。


领导会问:这是个专门的会议场所,提前准备会务的人员有跟场地人联系空调问题吗?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多放几台?是谁在负责整个场地协调的?如果无法安排空调,为什么没有找到Plan B 做几个备用方案,以备现场突发情况安排?


你也可以问:是会场现场的空调坏了吗?还是会议房间的门窗没有关好?或者就仅仅是因为空调的温度调节没有调整到位?


每一个问题后,都会层层去剥丝抽茧,都促使在提问的人去不断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求甚解的人,知道1了,就是个1,不会去扩散,也不会去联想。以至于最后一个简单的可能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被压在那里没有解决。


这只是一个空调的问题,那么在其他的工作中呢?


原本一件事情,只要我们求甚解,求最终的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不是我们做出来的效率、结果和目标导向都有可能完全不一样?


所以,求实、求实、求实,那么万事要刨根问底,要求甚解。


二、求实之二:结果导向


最好理解的一点是:工作都是以结果为目的,没有结果就是没有做,只问功劳不问苦劳。


有结果,就要追求目标而不是指标,要盯住工作的终极目标而不是阶段性的指标。


以销售为身份举个例子:一家培训咨询公司,服务会员企业,在保证一般的客户服务满意度下,完成每月咨询销售业绩。对于咨询销售来讲,是个缓慢的累积的过程,客户满意度必须在水平线之上后才能保证后期的销售业绩爆发。


但很多销售人员,会做着做着就忘记自己了销售,光去做服务去了,过程中不提销售,不做推销,或者目标指向不明确。


公司信奉的是什么?公司信奉的是,最高的客户满意度是:销售成功。你都销售成功了,客户满意度还能不高吗?没有业绩,没有销售,就没有客户满意度。


以销售成功来衡量的客户满意度。这是这个公司的结果导向,势必就要求销售人员的求实:就变成,以此为目标。至于所做的一切行为、语言、服务,全是为最终结果服务。天下哪儿来的免费的服务啊。


这在保险行业也常见。相信这些销售也有同感。跟客户相处的已经非常好了,该做的做了,该服务的也服务了,但是就是客户没有买单。


可能销售自己还觉得客户对他的满意度还很高。但公司可不这么认为,公司看到的就是,你没有结果,哪怕你再有苦劳,再辛苦劳作、服务,在公司眼里,也是没有创造价值。


所以,不管是咨询销售,还是保险销售也好,在做相关的服务,出卖自己的苦劳的时候,一定要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要只为过程目标而活。公司文化中的求实,是结果求实。有结果的求实,才是真正的求实。


其他工作岗位,也可以意会一二。公司毕竟是公司,求实,不那么轻松易达,需要更加深重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什么?责任心=有结果+有性价比。


有性价比是什么?就是你的付薪原则。公司为结果支付薪水,根据公司的绩效、部门的绩效以及个人的绩效来确定每个人的报酬。


或许会有部分员工埋怨:公司这样是不是太不人性化了?公司怎么就没有想着去培养员工、去温养员工呢?比如刚才那销售,反正客户已经对他很满意了,终有一天会买单的吧?


但是,那是哪一天呢?是三月份内?还是三个月之内?如果没有完成,谁来为这个没有完成的后果负责呢?那要是大多数员工是这样的心态,谁又来为公司的结果负责呢?公司最后怎么保证给员工支付薪水呢?公司能不能说,我们这个月业绩不太好,反正我要给你发工资,咱们再等一等,总有一天会发给你的。


你会信吗?那么,你刚才上面的话,公司会信吗?


求实,大家都要求实。公司是用人单位,不是某个学校,公司有义务给员工一定程度的经验培训和支持,但说到底,还是使用的是员工创造价值的那个部分。


求实,是双方,都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三、求实之三:做十说九


其一:做十说九是一种风格,凡是留有余地,确保务实。——也就是说,做到十分,但是说,就只说九分。


试想,一个公司,员工每天都看到老板,天天画个大饼,说公司上市给大家分股,说年终给大家分红,但时机到了那一天,员工看到的是瘦鱼小虾,更甚者连这都没有,员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若是员工,明明自己的工作只可以完成100,但偏偏说自己200、300都没有问题,这样最后的结果又会是什么?


所以,话不在说,也不在承诺。在于,先做到,而且还要先做到十,做好了十,说的时候,还要只说到九,保留一分,让自己更加沉稳,在日后的进军中,更加奋进和踏实一些。


做十说九有助于树立企业的求实的文化。这是种风尚,也是企业的风格。长此以往,每个人都能沉稳得住,能立足为过去,还能知道自己当下和未来,不急不躁、不徐不缓,刚刚好而已。


其二,做九说十,还要能干会说——只说不做假把式、只练不说傻把式、能干会说才是真把式。


这句话,想必就不需要在做解释了吧。


求实,看完此书,明白了很多工作中的细节和理论了。也更能接受为什么公司有时候显得像个家般温暖,但更多的时候,会觉得像个透着像家的光的冷冰机器。


一切,皆来自于自己的感悟。求实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深邃、通透,或者,应该说是,世故,洞察。


怪不得,那么多企业,传统的,非传统的,会选择这两个字来作为企业文化的宣传。


但,既是宣传,真正懂得,企业文化中的这个“求实”的意思、做到的,又有多少?


谨以此文,献给,要做将军的各位企业管理者和,已经是将军的企业管理者。


华丽丽的切割线~~~~~~~~~~~~~~


换个层面,一个企业如此,实际上,个人亦是如此。


求实务实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配合,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之交往和合作,最后,这个人就会因为其求实,变得更加强大。


而这样的人,在企业中,必定会,位置,不轻。


今天,就到这儿啦。


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