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古代的“劳动节”

 繁星1 2019-05-01

———————东博文化研究院——————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rDay或者May Day),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节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5月1日为劳动节。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劳动节

  据《帝王世纪》记载,“三皇”之首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御驾亲耕”,百姓也要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述了周武王在二月二举行盛大仪式,率文武百官亲耕。这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龙抬头“二月二”。

中国古代的劳动节

  据晋代文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显示他对农耕的重视。

  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更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以此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

  自唐代开始,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是中国古代崇尚劳动的传统节日。此时大地解冻,天气转暖,皇帝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们在农具上绑上红绸布下地播种。

  到了宋元时期,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既是“耕事节”,又是“花朝节”、“踏青节”。但因为古人认为,二月初二甘霖将至,春耕劳作也要由此开始,所以不管节日内容如何变化,劳动的性质都一直得以延续。

  发展到明清两代,皇家对二月初二的劳动意义更加重视。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会亲自出圆明园,带领朝廷官员和皇后、宫女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图》的名画,画中身穿龙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后跟着几位大臣,有的铲土、有的撒种、有的牵牛,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题诗曰:

二月二,

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清政府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对辛苦了一辈子劳动者的节日待遇。由此可见,龙抬头的“二月二”其实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古代劳动节的诗词歌赋

  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

  诗歌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美好诗词歌句。

  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又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个短句,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曲,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将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首淳朴的民谣,唱出了劳动的自由和美好。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此诗意趣横生,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劳动给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欢愉和满足感。

  这样表达劳动欢乐的诗歌,不仅在农事诗中出现,在表达爱情的诗中也会出现。比如《诗经》的《魏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就是通过诗歌表现了采桑女在桑园里快乐地采桑叶,以及劳动后带着愉快的心情与恋人结伴回家的欢快心情。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手段,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辛劳的。翻读古诗中的关于劳动的诗句,又一次感觉到了劳动者的勤奋、美丽和伟大。

【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