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犹太情结

 依依630 2019-05-02

站在纪念馆的门口,浓浓的历史气息飘忽而来。上海,曾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给予了约二万名欧洲犹太人温暖的庇护。

胡国强摄

在上海的虹口区提篮桥地区,曾经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犹太难民也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在摩西会堂旧址设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近看摩西会堂,青砖墙面嵌着带状的红砖,门窗上饰有传统的拱券,山字形的入口,大门上方是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仿佛建筑本身就充满故事。

和平大门没有关上           贺亚君摄

在长达十多年艰苦生活的岁月里,犹太难民得到虹口居民的接纳与帮助。他们友好相处,患难与共,建立了深情厚谊。犹太难民逐渐适应并喜爱上这个地方,他们婚嫁、育子、学习、生活、工作、成长。摩西会堂、霍山公园以及霍山路、舟山路上几幢类似巴罗克风格建筑,都见证了这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历史。犹太难民对上海人民的接纳厚待之情,永远铭记心头。而犹太难民纪念馆向世界讲述的上海故事,也一直没有停歇。今年以来,守望城市财经艺术群已经三次组织群友拍摄参观。

展览馆有二位人物塑像:罗生特和何凤山。罗生特原是犹太人后逃难逃到上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是当时新四军和八路军的长官,罗生特被誉为新四军中的“大鼻子神医”;而何凤山是当时大力斥资援助犹太难民的大家,他先发难民居住证和暂时身份证,给予这些难民极大的援助。何凤山担任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向数千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使他们得以逃脱纳粹魔爪。

卓玛摄

我们走路时,脚下面踩着的都是透明的玻璃板。里面塞着的全是当时的历史的真实写照。包括墙面上的老照片,旧文字,旧物品。每一处散发着的犹太人不屈的气息。纪念馆展示的不单单是难民的旧纪念品,还有一副很大的当时黄浦江的地图。结合高科技投影,每个按钮下都是不同的犹太难民相关场景。旁边有一个缩小版的生活场景画面。各种旧的物品叠放起来,真的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难民生活之艰。再往里面走,会发现一个邮筒,还有一个“华德路”的路标,在那里放着。关于这个邮桶的介绍,大概就是给难民这一个诉苦之地,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他们的心声。

                                                                        黄解年摄

                                                                                                                             丁翔华摄

现在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馆之初,纪念馆的英文名字究竟该翻译成memorial hall(纪念馆)还是museum(博物馆)。最早的一批参观者中有一位犹太老人给他出了主意:“你要相信我这个80多岁老太太的智慧。在英文中,纪念馆不是纪念死者就是纪念灾难的。但是在这里我完全感受不到这种氛围,在这里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于是,在她的建议下,纪念馆被翻译成了museum。既然被称作博物馆,陈列史料就更有必要了。因此,陈俭踏上了史料收集之旅。

王跃进摄

然而,当时距离欧洲犹太难民为了逃离纳粹迫害初抵上海已经过去了约70年。能够反映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史料已经所剩无几,大多数有价值的史料都被位于柏林、耶路撒冷、华盛顿等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犹太人纪念馆收藏保管。一些犹太难民手上还保留着部分史料,但这些东西往往对难民本人意义非凡,不愿意交到其他人的手中。

通过不懈的努力,纪念馆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第一件展品,是一架在德国汉堡收获的竹制玩具黄包车模型。黄包车模型的主人是一位叫约瑟夫的犹太老人,约瑟夫1944年出生于上海,在这里度过了五年难忘的童年时光。在他的印象中,他有一位上海邻居以拉黄包车为生,这位邻居收工回家时,常常把约瑟夫和自家孩子一起抱上黄包车到街上兜风。黄包车成了他对上海印象最深的记忆。约瑟夫一直想回到虹口,看看马路上还有没有飞奔的黄包车。

陈俭馆长最难忘的一次获赠史料的经历是2013年,曾经在沪避难11年的犹太难民贝蒂同意将自己1948年在上海结婚时珍藏至今的婚纱捐给纪念馆。1939年,贝蒂跟随父母及亲友到上海避难。1948年,她结识了一名俄国青年,两人在和平饭店外的阶梯上第一次约会,几个月后就在国际饭店举行了婚礼宴会。贝蒂当时穿的婚纱,是她婆婆亲手缝制的。制作婚纱的贡缎来自法国,婚纱上装饰着细腻的蕾丝,并绣着百合图案。贝蒂两位女儿结婚时穿的也是这件婚纱,从婆婆到贝蒂再到两个女儿,这件婚纱凝结了她们家三代人的情谊,具有传家宝的意义,也是上海留给贝蒂一家的重要纪念品,因此一开始贝蒂并不舍得捐赠。陈俭得知,1950年离开上海前往澳大利亚的贝蒂在香港中转时,曾对奢华的香港半岛酒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当时贫穷的贝蒂只能在门外看着,于是陈俭便把和她见面的地点安排在了上海半岛酒店,希望能说服她将这件婚纱捐给纪念馆。第二天,前难民们聚首在一个座谈会上聊到自己在上海的经历和对这座城市的感恩。在那样的氛围下,贝蒂十分激动,当场就向媒体宣布将那件珍藏的婚纱捐给纪念馆。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1994年参观时,留言感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内塔尼亚胡等以色列国政要都参观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并为馆内犹太咖啡馆旧址揭幕,以色列国驻沪总领事馆还向纪念馆赠送了镶嵌着珠宝的全手工制作的象征天国之门祈祷圣帘,络绎不绝的犹太人来此寻根、凭吊、追忆,表达和倾诉了犹太人感恩心声。


走出纪念馆,隔街相望,就是复建之后的白马咖啡馆。在白马咖啡馆前,有这样一座雕塑:一位中国女性,正俯下身,为一位犹太女孩打伞。雕塑的名字,就叫《风雨同舟》。这里曾是犹太难民聚会娱乐的场所,为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夫妇开办,当时深受难民的欢迎。这座三层小楼保持了咖啡馆原貌,二楼和三楼还有向观众免费开放的丰富展览。

倪双进摄

转过身来,再次整体观看一下这座纪念馆。让人好不意外的就是很多的外国旅游团。虽然国籍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心。那就是希望世界和平。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纪念馆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全球参观者和“寻根者”。中国民众在二战时的义举令到访者难以忘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