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

 芸芸斋 2019-05-02

1

2

3

4

5

6

7

周立民

1

广州海珠桥上曾留下巴金先生的足迹,读过巴金的《海珠桥》,我早就想来看看。1933年2月15日,这座桥开通,是轰动整个广州城的大事。造桥,始于1929年,承建此桥的美国马克敦公司把它命名为“珠江大铁桥”,后因临近“海珠石”被定名为“海珠桥”。开通那天,场面宏大,市政府别出心裁地邀请14位90岁以上的老人,带领市民高呼口号从北岸通过大桥。那一天,海珠桥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来躬逢其盛。

80多年后,沿着长堤,望着这座修复完成的“珠江第一桥”,我头脑中映现的是,它刚刚建成不久,就来到这里的巴金先生笔下的印象:

河南同河北虽然中间只隔了一条珠江,却是不同的两个世界。从前没有桥的时候,人就靠着篷船和电船往来两岸。如今有一座大桥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连接起来了。这就是新建成的海珠桥。

我在中国都市里见过的铁桥,这算是最大的一座了。但是桥上只有胡汉民的题字,修桥工人的名字是看不见的。

海珠桥的形状有点像上海的外白渡桥,但是比外白渡桥长,在河北的一端连接着维新路,长堤还横卧在它的下面。桥下有汽车,有行人。我每天走过那一段的时候,就觉得我的脚一步一步地踏在别人的头上。(《海珠桥》,《巴金全集》第12卷第164、1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33年5月28日,旧历的端午节,巴金从香港所乘的省港小火轮驶进了广州。锣鼓喧天,龙船竞渡,这是广州迎接他的场面,他不由得感慨:“广州的确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巴金住到7月下旬才离开,两个月的广州之旅,他去了西江师范学校,新会小鸟的天堂,参加了农民的集会,到戏院听过薛觉先的戏,在西关见识了贩卖人口,在鬼棚尾等地感受广州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在中山大学与朋友讨论生物学问题……他奔波在广州城内外,并勤奋地写下一篇篇“旅途随笔”,记录了他的广州印象。

而海珠桥,则是一段时间里,他每天至少来回两次的地方。那时,他住在河南,广东机器工会大楼中,每天上午,在火热的太阳下到河北去。晚上,又从对岸回来,这时,“空气凉爽。到处都是人声,人行道上坐满了工人,有些睡在那里,有些就坐在铁架上面。桥上电灯明亮,海珠桥就像一个会场。夜晚好像是工人的节日。”桥上看珠江,水面平静,没有亮光没有声音,只有几排船泊在江面,人已睡。远望长堤一带,也有很多船,灯红酒绿,夜仍然醒着。

2

春日的艳阳里,海珠桥上依然车水马龙,我从河北向河南走去,桥上多了6座年代雕塑,用时间的推移记录了海珠桥和这座城市的历史:

1933年:海珠桥建成通车。

1938年:大桥遭受日军轰炸,中段桥面开合部分毁坏。

1949年:10月14日,败退中的国民党军队炸毁海珠桥。

1950年:重修海珠桥,11月7日重新通车。

1974年:海珠桥扩建。

2013年:主体加固,引桥重建,边桥整饬。

这座桥虽然越来越宏伟、壮观,然而,相比于初建时,有一个奇观却不见了,那就是中间开合。巴金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桥并不是一个整块,它是一道活动的桥。桥中间有一条长的裂缝,从这里可以看见河水的流动;有时候大船经过,桥就从这里分裂开,成了两段,高高地向天空举起,就像起重机的杠杆一样。”这是诱人的“西洋景”。1938年的日机轰炸,震伤海珠桥的中孔开合机关,后来,日本人将整副装备拆卸运回日本,大桥可修复,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却难以复原。

巴金住在河南,可是,他的大部分活动则是跨过海珠桥到河北。他曾经写道:“我是从太平路走出来的。我一连走过了好几条热闹的街道。许多店铺都是灯烛辉煌,旅馆酒楼的门口也有不少的人进出。海珠戏院里正在上演薛觉先月团圆班的《梦断秦淮月》,用电灯泡扎成的这几个字正在戏院门口发光。”太平路,就是今天的人民南路,依旧繁华、热闹。位于这里的10-12号的东亚大饭店,巴金曾过来找过朋友,“一个傍晚我走过长堤到太平路新亚酒店去看朋友郑。他是那个旅馆的账房。三十圆毫洋的月薪,他就用这个小小的数目养活他一家人!”我想象中,当年的大饭店一定是鹤立鸡群的建筑,而今,却完全淹没在城市发展的楼海中,周边的各种商业店铺也喧闹不堪。走进大堂,逼仄、狭小,显然,在新的发展中它落伍了。门口倒有个牌子,说这里的4楼,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间,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此设立劳动学院,培养省港罢工的干部。海珠大戏院,在长堤大马路292号,是个百年戏院,可是今天,它却改名岭南大舞台,网上说以3D电影和真人秀演出为主,站在这幢建筑面前,我体会到一种时空变换,城市的变化总有它的理由,然而,对于一个寻找旧迹的人来说,未免觉得有些大煞风景。

到广州的人,大约没有不去茶楼的。巴金在文章中说河北茶馆特别多,他还曾经独自跑到永汉路(今北京路)茶室中,选靠窗的桌子坐下,一个人看街景。对面是一家饮冰室,门面鲜明夺目,里面灯火辉煌。然而,城市真的就是这样光鲜亮丽吗?巴金怀疑,他也怀疑是自己被外表迷了眼睛,“我也知道在中国没有一个都市不是一个谜”,广州之谜,今天有了答案吗?

3

这次广州之行,倒是破解了我的一个心中之谜,那就是,巴金当年的住处还在吗?

在巴金的文章里,几次提到他的这个住处:

我住在河南的最大建筑物机器总工会的三楼上。一个小房间做了我的寝室,从整夜开着的窗户里,我看见对岸灯烛辉煌的河北夜市和西堤一带的高建筑物。

机器总工会晚上总是人声嘈杂,因为那里住得有一些失业工人(因工潮而被“开除”的),那里时时有工人开会,而且每隔一夜在下面娱乐场里还要演出机工剧社的粤剧。(《海珠桥》,《巴金全集》第12卷第164页)

在巴金的描写中,“机器总工会”是一个庞然大物:“长堤静静地躺在珠江旁边。机器总工会的三层大楼耸立在对岸,高出于那一大片‘高等戒烟室’和‘银牌现钱的公司’(换个名称就是烟馆和赌场)之上,而成为河南最高的建筑物了。”从海珠桥走过来,我就在寻找“最高的建筑物”在哪里?可是,80年过去了,当年的高峰早已成了平原。“广东机器工会”旧址,我在地图上一时查不出。起初,我的运气并不好,下了桥向左走,一家家走过去,没有能够对上号的。失望之中,返回来,向右边走,没多久,一幢高大的西式建筑耸立在我面前。这里挂了三个牌子: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广州劳工大学堂、广州工人运动历史陈列馆。铭牌上介绍: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到会代表173人,代表全国12个城市的110个工会,34万有组织的工人。大会讨论通过“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度”等十项决议案……工会,我立即意识到,这或许正是我要找的地方,赶紧上网重新查询,果然,就在眼前!广东机器工会是由广东机器工人和粤籍旅居东南亚的机器工人捐建的,他们购得珠江南岸的永德货仓所在地,一部分改建成后面的礼堂,一部分1920年建成混凝土大楼。这里曾发生过很多历史大事,广东机器工会是国民党右派掌握的组织,与共产党掌握的工人组织恩恩怨怨持续很久。

我又沿着巴金1933年的路线,走到江对面。“回到机器总工会,我在三楼上打开窗户,又看到热闹的西堤的夜景(我用望远镜看)。那里依旧有许多灯光,依旧有许多行人,一阵风送来楼下剧场里的锣鼓声,我似乎从梦中醒来了。”巴金曾说,广州是“一个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珠江之夜,尤其迷人。站在西堤,望着对岸机器总工会的大楼,夜幕中,江面上泛着像油彩一样的灯光。身边人来人往,城市没有宁静下来,喧闹中,我有一点把捉不住历史的心跳。(作者系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上世纪20年代初长堤街景,巴金经常从此走过。

2.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开通当天情况。

3.海珠桥今景。

4.东亚大饭店今景。

5.薛觉先剧照。

6.广东机器工会旧址今景,巴金1933年在广州曾住在这栋楼的三层。

7.从珠江对岸看巴金当年的住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