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朝第一,四体皆精——邓石如四体书法赏析

 老黄鱼胶 2019-05-02

国朝第一,四体皆精

——邓石如四体书法赏析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人推为清代第一。他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择故山滨水地行草书册》,书于嘉庆二年(1797)。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释文

择故山滨水地。环篱值荆棘。间栽以竹。(入竹)餘丈。植芙蓉三百六十。入芙蓉(餘)二丈。环以梅。入梅餘三丈。重篱。外植芋粟果实。内重植梅。结屋。前茅后瓦。入阁。名尊经。藏古今书。左塾。训子。右道院。迎宝(客)。进声二。寝一。读书一。治药一。后舍二。一储酒穀。列农具山具。一安僕役。庖湢称是。童一。婢一。园丁二。前鹤屋。养鹤隻。后犬十二足。驴四蹄。牛四角。客至具蔬食酒核。暇则读书。课农圃事。毋苦吟,安此天年。

山家清事。嘉庆二年秋七月望日。完白山人邓石如。书于京江江深草阁。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末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世虑全消隶书四幅屏》,118×59.2cm。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世虑全消,见几点落花,闻数声啼鸟;尘缘割断,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见源禅友属书,顽伯邓石如。

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