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仁是人之心,义是人之路。如果你舍弃了这条路而不去走,散失了这个心而不知设法找到,可悲呀!人们如果有只鸡或狗跑丢了,都能知道设法找到;有的人心失去了,竟然不知设法找到。学问的正道没别的门路,只是设法找到失去的人心而已。” “仁义”,是人们常常可以见到的、常常说的两个字,但是,人们常常看到的,或者常常挂在口头上的、写在纸面上的,却常常不把“仁义”与自己关联在一起。所以,孟子特别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也就是说,“仁”是你我任何一个人都所具有也应该具有的“人之心”,有“仁心”然后可以“成人”;“义”是你我任何一个人所可以走也应该走的“人之路”,有“义”然后可以对得起“人生”二字。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心”,则枉生为人;如果失去了“义”,则偏离了“人之路”。所以,“仁义”是不可须臾之间舍弃的。 然而,有的人却舍弃“人之路”而不去行走,那么,这样所走的路会是什么样子的“路”呢?有的人失去了“人之心”却不知设法去找到它,那么,失去了“人之心”之后还会剩下什么“心”呢?孟子深深地慨叹了一句“哀哉”,说的是这样的人都是可悲的。为什么是可悲的呢?生而为人,却无“人之心”,却不走“人之路”,岂能不可悲咦?为什么说是“可悲”,而不是说“可恨”呢?说是“可悲”,是仁慈之心;说是“可恨”,则是排斥之心。 正是出于“仁慈”之心,所以,孟子进一步说道:“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这里所说的恰恰是这些人的可悲之处。人们自己所养的鸡犬如果丢失了,虽然鸡犬并不是什么贵重之物,却都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回来;“人之心”是“人”自己的,失去了“人之心”则“人不像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是,人们竟然失去之后根本不想设法找回来,岂能不可悲!为什么孟子这里只说“仁”而不说“义”呢?因为如果能设法找到失去的“仁心”,然后一定会有“义”。正如朱子所说:“能求放心,则不违于仁而义在其中矣。” 对于求学问道之人来说,应该学的是什么?应该是学习“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应该走的道是什么道?应该是人之正道。“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人之心”,亦即“仁”;人应该走的正道,亦即“义”。如果你我还不知“仁义”,则通过学问而知之;如果你我已知“仁义”,则通过学问而守之;如果你我失去“仁义”,则通过学问而求之。这才是“学问”的正道。除此之外,则非正道。 本文由青史留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