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三戒AAA 2019-05-02

西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西汉开国元勋,汉初三杰之首萧何寿终正寝。

噩耗传到齐国(疆域为今山东),正担任齐国丞相的曹参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赶快收拾收拾,我要回中央接任宰相了!”

没过两天,朝廷的调令果然如期而至。早在刘邦起事之前,曹参在沛县担任看守所所长,萧何则为县政府秘书长,刘邦只是一个负责押解犯人的亭长,论起来刘、曹都是萧何的下属。

从刘邦做沛公开始,曹参就追随左右,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论资历、功劳,曹参都是萧何之后接任宰相的不二人选。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可曹参入朝为相后,整天呼朋唤友,召集老同事、老部下欢聚痛饮,对工作上的事一点都不上心,全然没有一点新官上任的样子。

汉惠帝就琢磨开了:这老家伙是不是以倚老卖老,不愿意为我效力啊!于是就让曹参的儿子,时任中大夫的曹窋回去问问他爹,到底怎么回事。

曹窋奉了圣旨,除了询问,还趁机规劝了曹参几句。谁知曹参非但不作解释,还勃然大怒地将儿子狠狠地修理了一顿,“笞二百”杖刑,直打得皮开肉绽才对他说:“赶快回去上班,朝廷大事还轮到你来谈论!”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汉惠帝听了曹窋的汇报,查看了他的满身伤痕后,更加惊诧异常。亲自召见曹参,问他:“曹爱卿啊,为什么对曹窋实施家暴?难道他没有告诉你,是朕让他劝谏你的吗?”

曹参检讨过自己打人的错误后,反问道:“依陛下您看,您和高皇帝比哪一个更圣明?”

汉惠帝说:“朕这点水平,怎么敢与先帝比呢!”

曹参又问道:“那依您看来,臣的能力跟萧何比又如何呢?”

汉惠帝实话实说:“你似乎你赶不上萧丞相。”

曹参点点头:“这不就结了。当初高祖皇帝与萧丞相平定天下,制定了一系列严明、公正的法令、法规,使百姓安居乐业,如今依然臣服于陛下。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丞相,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遵照先帝遗愿,遵循萧丞相制定的法令规章,达到无为而治呢?”

汉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不过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萧规”真的是神圣到不可侵犯的地步了吗?

答案当然是NO!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曹参出任国相的时间、地点都充斥着危险的气息。经历过汉初政治大清洗后,当年出生入死的风云人物,暂时幸免于难的只有萧何、张良、陈平和曹参。而在这四人当中,只有曹参是统兵征战、冲锋陷阵的悍将,萧何是坐镇后方统筹粮草的后勤部长,张良、陈平是出谋划策的狗头军师。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虽然后人将曹参和萧何划归为同类项,并得出“参不及何”的结论,可事实上,无论是功绩还是人生经历,两人都截然不同。司马迁在修《史记》时就让曹参跻身于“世家”行列,用精确的数据:“凡下二国,县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表明曹参与韩信、彭越等才是同一路人。而韩、彭这两位战功卓著的异姓诸侯王早已被灭族多年,并且都死于吕后之手。

此时的天下,虽然天子还姓刘,可生杀予夺大权却操持在吕氏一族手中。血气方刚的汉惠帝在母亲巨大光芒的笼罩下,虽然心有不甘,也只能以酒精麻醉自己,以图自保,朝政大事全由吕后说了算。

权欲熏心的吕后为了巩固根基,一方面大肆册封吕姓子弟为王,另一方面高举屠刀广泛地诛杀异己。而她要诛杀的目标是战争年代立过功,和平时期掌过权,有能力站出来反对她的人。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之前的韩信、彭越两位叱咤疆场的骁将,都是先让其失去兵权,再诱入京城,成为她案板上的肉,而从容除掉的。如今的曹参也是从安定富饶的齐国被调回水深难测的京城的,表面上看,曹参得到吕后的钦点,是重用他,实则暗流汹涌。

以萧何的功绩和地位,为了自身得益尚且积极配合吕后诛杀功臣,与她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张良则选择急流勇退,“因疾不视事” 跑到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做了一名隐士;为刘邦屡出奇计的陈平仗着其“多阴谋”而剑走偏锋,表面迎合诸吕,暗中联合周勃等人,等待时机,建立不世之功。

萧规曹随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政治大博弈

曹参对自己做了一番评估:一没有高超的智商和政治手腕,二没有取信吕后的资本,三没有激流勇退的充足理由。面对吕后高悬在头顶上的政治大锤,只能是先表明立场,以自己“才不及何”打消吕后的疑虑,须知,萧何的死让吕后有痛失臂膀之感。曹参对萧何立下的规章制度原封不动执行,既得吕后的欢心,又不背负叛汉之名。而背地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不管怎么说,曹参和萧何加入刘邦团队后,一个为将,一个为相,中间也产生过分歧,他不可能是萧何的铁杆粉丝,况且那“萧规”也不是金科玉律,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也绝不是曹参这种铮铮铁骨的硬汉所能接受的。

所以,所谓的“萧规曹随”,不过是一种韬略,只是由于曹参的相国只当了三年就病逝,人们没能见证他的下一步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