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0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5-02
  各论/第四章,清热剂/清脏腑热/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泻白散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30克) 炙甘草,一钱(3克)
【用法】上药挫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泻白散也是清肺,但泻白散这类清肺热又是一个类型,它也是出在《小儿药证直诀》,它考虑到小儿的特点,如果不了解小儿这个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腑娇嫩,脏腑未充的话,往往单独读这个方,比较难于理解它的主治,原书说这个方,泻白散治疗肺中伏火。
   我们后世归纳它,总的属于肺热咳喘的范围,不同的书对咳喘,有的强调喘,有的强调咳,临床用的时候看起来以咳为主,所以这个五版教材里面,提到的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易喘,严重的气急则象喘一样,那主要是咳。
   因为我们治疗肺热咳喘的方,
* 前面有个麻杏石甘汤,
* 这也是,这个泻白散原则上讲也是治疗肺热咳喘,但是两个方差别非常大的。

   我们先分析这个方提到的,肺中伏火,
* 这个肺中伏火从《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所提出来讲,它带有伏火,带有体质因素,小孩子至阳之体,容易热化,有时候内中积热,熏蒸华盖,容易导致内热发生,这种热不是外来之热。
* 麻杏石甘汤证的热,不管伤寒由太阳到阳明,或者温病由卫分到气分,都是由外邪入里化热的。

   这个讲伏火是内生的,内生由至阴至阳之体,或者有的说纯阳之体,是体质因素,或者还要平时小孩子调摄饮食方面失宜所产生的内热,熏蒸华盖,可以产生这种伏火、伏热。
   伏热郁积在肺,肺失清肃,可以气喘咳嗽,由肺热,肺和皮毛相表里,肺热外发,熏蒸皮毛,出现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这个在学习泻白散的主治的时候,往往很难理解的。

   而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病人,有的时候更不好理解。
   原书讲什么叫皮肤蒸热呢,轻取即得,重按则无,古人有时候形容这种主治证候,他为了比较,把它说得差别很大,临床你很少摸到一个轻摸皮毛发热,重取,按一下一点热都没有了,重按则无,这说的很绝对,重按没有热了。
   实际上这个形容,在临床体会是怎么样的呢?
   用来区分外邪入里所化之热,
* 那这种如(外邪入里)气分之热,一摸上去热的,按下去里面透出热来,会加重。
* 它这个(皮肤蒸热)仅仅是摸上去热的,按起来不是加重,不明显的一种加重,还是差不多,一摸上去这种蒸热也比较浅,所以肺热实际上不重。
   你不能把它想成绝对轻取即得,重按则无,表面按上去它热,向里按一下不热,这个在临床实践上就不好指导了。

   所以很多同学在临床他有个疑问,实际上区别在哪里呢?
   就是一个轻取以及重按的时候,热的差别不大,因为它整个热,内中所谓叫伏火,就是伏热并不重,同时是一种内生之热。
   那内生之热,过去有些又讨论这个热,是不是阴虚发热呢,不是阴虚发热,内生伏火,内在的体质因素造成的积热,但那内热一定程度会要伤阴,所以出现,舌红,苔黄,脉细数,有些可以苔比较少,脉是细数的,反映出正气,特别是阴津有所影响,不足了。
   所以对泻白散主治里面的肺有伏火,表现,皮肤蒸热,轻取即得,重按则无,这个要有正确的理解。就像前面说到导赤散,它那个方阴虚不重,心经热也不重,叫,水有点虚,阴有点虚,火不实,火又不旺,照顾到小儿体质。泻白散也有这个特点,小儿容易积热,由于内生这种积热,热又不重,可以缓慢消耗一点阴液,这这个证有这个特点,所以临床表现上往往以咳嗽为主,有点咳嗽。过去象五版教材提到的甚则气急欲喘,欲喘是想要喘,这是这个泻白散证的主治。

   它这里比较的主要和麻杏石甘汤证的病机和证候的比较。
* 麻杏石甘汤证本身来说是实证,基本是实证,没有伤正气的,它的病邪是外来的,所以肺热是较重的,咳喘是以喘为主的,所以治疗当中只能清肺热,宣降肺气,清热力量很大的。
   我们等一下方义分析看看,
* 这个泻白散方,清热结合了一些养阴,清热力量不强,因为这种肺中伏火,肺热证,本身热就不重。
   泻白散证,针对麻杏石甘汤来讲,肺中伏火,热势较轻,所以体现出皮肤蒸热,按之不会很加重透出热来,日晡尤甚是由于内热,内在产生的热,所以到下午的时候,日晡,下午三五点这个时候,它可以因为外来阳气之盛引起两阳相合,热证到这个时候发热有所明显,也只能说有所明显。
    而这个泻白散证由于内热,有一定伤阴,这各和麻杏石甘汤又是不同的。

   用药呢,清泻肺热方面应该说,
* 君药,桑白皮,是清肺热当中最润的,它带有滋润的特点,既能降肺气,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热而不燥,作为君药。

* 地骨皮,针对肺热伤阴它还有一些养阴作用,既针对肺热,也能补充肺热伤阴的正虚方面。

* 粳米、甘草,来培土生津,用来养胃气,补充津液,培土生津来养肺。

   所以整个这个方,清热力量很平和,养阴力量也不大,针对小儿这个体质特点,又有保护胃气,培土生金这个特点,这是清泻肺热,来达到止咳平喘这个作用。

   整个方这个配伍特点,
* 当然还是以清肺为主的,桑皮清肺为主,清中有润,泻中有补,
* 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
* 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来区别,
* 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就是说象肺中实热,象麻杏石甘汤证这样肺热咳喘,热比较重,外邪入里化热,要清热而保津。
* 既区别实热又区别于虚热,不是滋阴润肺治本,治本是指的阴不足而阳亢这种阴虚发热,它也不是治疗阴虚发热。
* 而是以泻肺中伏火,消郁热,肺中伏火,郁热有一定的损伤阴液,所以这一类郁热也区别于这种肺中实热,或者阴虚,有虚热,区别这两类。
   主要体现了小儿至阴之体,要标本兼顾,肺中一有积热很容易伤阴,清泻肺中伏热,同时有一定的养阴,标本兼顾。

   从生理特点上认为,
   也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有关,所以即使是肺热证,从用药配伍来看,可以体会程仲龄所讲的,这象止嗽散里面讲,用药肺脏温润和平,不寒不热,那当然作为止嗽散这样,这个方证它是偏热,肺热,即是清热,你也要照顾到这个正气的状况,照顾它的用药和平,所以这是它用药的配伍特点,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充分照顾正气,充分照顾小儿特点。

   * 这个方学习意义要体会到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不宜偏颇。

   在这个运用方面呢,
* 咳喘仅仅有点气急,一般应该以咳为主了。
* 皮肤蒸热,蒸热指的是热并不重,(日晡尤甚)
* 舌红,苔黄,脉细数,是开始有一定的阴伤。

* 当然肺热如果很重,这个方光靠桑皮清热是不够的,热象明显的话。燥热伤津明显,要加润肺的药,润肺、化痰、止咳,栝蒌皮、贝母。
* 这个方也有用来治疗阴虚发热的,阴虚发热反映在有虚热在肺,咳嗽,那退虚热呢,其中这里有地骨皮,同时配银柴胡、鳖甲这类的药,可以透虚热。
* 口渴说明津伤严重,加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这是常用的一类临床加减方法。

   当然,这个一般用于伏火不太重的,正气没有损伤这种适合。
!如果虚的严重,或者不是肺热,当然不能用了。
!一般是外邪入里造成肺热咳喘,一般不用这个方了。
================================

   下面这个表是泻白散,和麻杏石甘汤的比较。

   它们都是用于肺热咳喘,
& 从病因来讲:
* 泻白散,大都是内生之热,内生之热里面不是阴虚发热,而是伏火,内生积热,我们说寒温、饮食失调,体质因素造成肺中有伏热、伏火。
* 麻杏石甘汤是外邪入里化热,可以兼表,也可以不兼表,外邪入里化热。

& 热势来讲,或病势。
* 泻白散证,热和咳不重,以咳为主。
* 麻杏石甘汤证,发热、咳嗽都重,热势较高,咳喘是以喘为主。

& 在治法特点上,
* 泻白散,强调清润,有一定阴伤,唯恐它继续伏火伤阴,所以要用清润的方法,清肺热润燥。
* 麻杏石甘汤,要清宣,清肺热,宣降肺气,这两个用药的作用点是有区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