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的《将进酒》,到底是敬谁的酒?喝了多少酒?

 江山携手 2019-05-0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编的《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录为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一般认为这是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间李白离开京城后,周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李白出生在碎叶城,是唐朝当时的一个边陲小镇,因为地处边界,又地势重要,向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虽然生活在开元盛世的朝代里,却丝毫没有享受过开元盛世所带来的优渥条件,于是跟着四处经商的父亲一路往长安城行走,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增长了远见,为他日后作诗扬名天下夯实了基础。

李白一边嗜酒如命,一边沉浸在绿水青山,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认识岑勋和元丹丘时,离赐金放还这件事已经过去八年之久,李白的心境也逐渐从烦闷变得豁达,其实想一想不被赏识也没什么坏处,还能空出时间游遍祖国河山,反正自己诗仙的美名已经广为人知,也不算是碌碌无为了一辈子,于是李白经常和岑勋一起去找嵩山上的元丹丘一起饮酒作乐,毕竟志趣相投的人总有聊不尽的话题。

三人饮酒甚酣,杯盏停放间,李白诗兴大发,趁着醉意,仿佛见到黄河之水天上滚滚而来,借酒放歌,把自己八年前和仕途擦肩而过的遗憾一并都长吁短叹出来,但是往事已矣,逝者如斯,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了,自己也不再处于权力中心八年了,还有什么是时间所掩埋不了的呢?其实想想仕途也没那么重要,以前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是国家却不需要自己,国家需要的是有谋略有勇武的人,而自己,恰恰两个都不是,只是一个会皮毛剑法的文人书生。有些人仕途失意,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李白虽然任性妄为,但至少在唐朝的诗坛大放异彩,也不算碌碌而为了一辈子,诗作也能被后人传承百世,够光宗耀祖了。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昂潇洒,充满狂放的气息。至于如何才能“得意尽欢”,李白说“会须一饮三百杯”。难道真要一次性喝300杯酒?李白的真实酒量到底多少?鉴于他写诗向来夸张,我们试着从尚写实的杜甫诗中找找线索。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在诗中还写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可以相信,要说作《将进酒》时李白喝了多少酒,大概也就是曹植的《名都篇》中说的“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最接近李白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按古代的容量标准来换算:一斗是12斤左右。

从诗句看,李白喝了一斗酒后还能创作诗歌,可见不是烂醉,不过既然后来又“酒家眠”了,可见也差不多了,综合起来估计酒量就在12斤多点。

这里又有问题了,一次喝12斤酒,即便是7、8度的酒,但撑也能把肚子撑坏。所以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斗”绝非装粮食的“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