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篇(一)修身之道学习

 jingx 2019-05-02
    A学习很重要,态度与方法更重要!

    1、要把学习当成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原文】

    子曰①:“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是指孔子而言。

    ②习:温习,演习,实习,练习等,此指演习、实习即实践。

    ③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④愠(yùn):恼怒,怨恨,不满。

    ⑤君子:《论语》包括中国古时所指的君子,主要指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或有德有才高素质的人,如有德的知识分子、政治精英、官员包括君王。高于君子是贤人,高于贤人是圣人,有时则圣与贤不分,统称为圣贤。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又能时常进行实习(实践),难道不是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远道而来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切磋、交流,难道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或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评析】

    该篇主要强调的是要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孔子一方面,激励世人,特别是学子们,要喜欢学习,爱好学习,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又提醒教育者,要重视搞活教学形式,把枯燥、单调的课堂理论教学生动化、丰富化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与效果等。

    “学而时习之”单一的课堂教学若加上实践实习是否“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加上与别的学校等的学习交流是否“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如君子高标准严要求追求是否“不亦君子乎?”

    所以说,学习何以“说乎”、“乐乎”?将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丰富生动的实习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难道不“说乎”吗?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座谈、讨论、切磋、交流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难道不是“乐乎”吗?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追求,兴趣愈浓厚,追求也愈执着。

    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还能学习好吗?如果对追求没有兴趣,还能追求到底吗?

    所以,教与学,只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教育与学习的方法,是否则“说乎”与“乐乎”?故,无论学生或求知者,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而不可盲目学习或古板僵化地死读书,更何况任何在学习与求知的过程中,实践、运用、相互学习与交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知道或不理解你,是因为你的思想观点或水平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或时机未到,酒香不怕巷子深,水到自然成,就像“乾卦”中暂时的“潜龙勿用”!所以,无论学习与求知,切莫急躁或浮躁,更不可极端,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目标,像君子那样,成为德性习惯,人生的愉悦与幸福感,不都在学习与追求中吗?这是否就是学习与追求的“不亦说乎?”与“不亦君子乎?”

    从兴趣到学习,从学习到修身,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形成了一个必然的逻辑链条,或事物发展的必然顺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周易”所揭示,或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所呈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纲”,统领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即无论多么博大精深、繁纷复杂,都脱离不了该“总纲”,而“修身”则居于“总纲”之首。

    修身,即“修身养性”,为《周易》中专门的一卦,意为通过自我修养或修炼,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素养与身体健康素质。学习,则是修身过程中首要的一环。

    然而,如果没有兴趣,不提高学习兴趣,或缺失君子般的追求,又如何能搞好学习呢?搞不好学习,又如何能修身呢?又如何担当后面的更重大的社会责任或历史重任呢?这是否就是该篇之题旨或要义所在呢?

    修身,即“修身养性”==启蒙、启发(教与学)+修炼心性(静坐、静思,宁静致远)+修正(完善)+悟道、启悟(明道德、明追求)+强身健体(运动锻炼、气功,动静结合)。

    所以,将修身放在修齐治平之首,将学习放在修身之首,将学习兴趣则放在学习之首,其实质,是否在于启悟或教导世人特别是学子,要重视学习、搞好学习,就像君子那样。

    人类文明,首先就在于学习、教育、启蒙,《周易》64卦,除“乾卦”、“坤卦”,即天地之外,人类降临于世,首先面临的就是众多的不解与困惑,这就是“屯卦”的由来,有不解与困惑,就要化解困惑,于是“蒙卦”自然而生,即“文明启蒙论教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活动的第一步,或者说是置于人类文明活动的首要地位,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学习教育的异常重视。所以,修身不能不重视学习,学习则不能没有兴趣。

    要把学习当成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以下为摘引《易经-开元》“小蓄卦”第九 “修身养性”:

    “周易”所揭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成为历代仁人君子及有为之士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而“修身”则列其首位,可见对“修身养性”的重视。而该卦的“修身养性”,则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渊源和民族现象。所谓修身:就是强身健体,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具备担当大任的物质条件,即天行健;所谓养性:就是蓄积自己内在的德能,充盈自己的操守和德行,使自己具备担当大任的道德操守和知识能力,即厚德载物。这就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含义。该卦爻应有之意:

    复其道通过修身,使自己更加刚健有力。

    牵复通过养性,使自己复归德惠充盈、守正练达。

    舆说辐不注重修身养性非常危险和有害。

    有孚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更加守诚有德、趋吉避凶。

    富以其邻以德、以诚,富己富邻,是修身养性发挥了作用。

    既雨既处阴阳平衡,达到了修身养性的较高境界。

    特别是该卦提出的“有孚挛如”与“富以其邻”;“既雨既处”(后面则有“密云不雨”与此意义相反或相对应),值得我们认真解读和记取。(摘引完)

    2、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原文】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知④之次⑤也。”

    【注释】

    ①盖:大概,或许,是否。

    ②作:创作,创造。

    ③识:认识,提高。

    ④知:知识,才干。

    ⑤次:其次,次之。

    【译文】

    孔子说:“是否有这样一种人,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效仿;多看,把其中好的方面记在心里,以提高认识增强自己。这些,都是一般人(次之)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有效方法。”

    【评析】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此种态度要不得!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正确的学习方法。

    聪明人常犯的毛病就是浮躁、不扎实、耍小聪明,常会有“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毛病。所以,聪明人最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学习,实际上也是根本性的学习态度问题。

    比聪明人稍有逊色,而退其次的人即一般的人,是社会或学子中的大多数,这部分人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扎实,肯用功,但与聪明的人相比,有些又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等,爱面子、自尊心强、易敏感等,也容易使其常常犯下“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的问题,亦为态度问题。

    所以,“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是学子或学生中存在的最常见、最普遍性问题,因此作为学子,必须将端正学习态度放在首位,学习态度不端正,就难有好的学习表现或成长希望。

    那么,好的学习态度是什么呢?孔子说了:“我无是也。”即我从不这样做!怎样做?孔子告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即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多听,多看,即处处留心皆学问!无论是一等的聪明人,还是次一些的一般聪明,甚至略显笨一些的,都不是问题,只要端正了学习态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都会有所成就,既便笨一些的,也会笨鸟先飞,后来居上,此现象并非罕见。

    故,学习态度与方法很重要、很关键,即“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学习在于诚实。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与天道③,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②性:关于人性方面的道理。

    ③天道:自然规律,即“天道平衡”法则!老子:“天之道,犹张弓者也。”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知识学问,我都能听得懂学得到;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理论,我就听不懂也无所得了。”

    【评析】

    前篇讲“盖有不知而作之者”,该篇则强调学习贵在诚实。

    一个人,特别是学生,如果讲假话,甚至弄虚作假,还如何能学习好呢?糊弄谁呢?

    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懂也不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是诚实的或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老师讲授的知识学问,有些能听得懂,学习有收获,有些则听不懂,学习后也没有什么收获,并明确地讲出来,这就是子贡的诚实之处。

    学习,对于老师而言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被灌输,就像一个瓶子,刚接受了半瓶子水,你就嚷着满了,高水平了,灌输不进去了,如此也就只能停留在半瓶子水平上。相反如果谦虚谨慎,老老实实即诚实,始终认为自己知识之不足,学习而无止境,求知而无懈怠,又怎能不发展、提高最终而成为高水平呢?

    学习,可不能弄虚作假,且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水分,最终欺骗的只能是自己。

    诚实,实质就是一种学习上的虚心态度,好学上进的态度,满招损,谦受益。

    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懂也不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

    就像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学习在于诚实!

    4、学习贵在诚恳。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②敏:敏捷、聪敏、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评析】

    前篇,学习在于诚实弄虚作假、态度不老实,不行!

    该篇,学习贵在诚恳爱面子、爱虚荣不诚恳也不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习。前篇讲对待学习要诚实,该篇则讲对待学习要诚恳,前后照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样已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不息的经典名言。

    本篇,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等的教诲,向老师、长辈请教,还要请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些人,而且并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之蕴含如:一是向身边的人学习,如同学同事朋友等。二是向所有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特别是文人学子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受人尊重,故而“是以谓之‘文’也。”

    学习就是求知,求知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态度要诚恳。

    学习在于诚恳!

    5、不懂不要装懂。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诲女:诲,教育,教导,教诲。女,同“汝”,你。

    ③知:知识,知道,了解,懂得,真知。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导于你的道理,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样做才是真知啊!”

    【评析】

    前两篇强调学习的态度要老实、诚恳,该篇则更具体不懂不要装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言之,不懂不要装懂。

    该篇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常被人们引用,所以比较好理解。一方面,是指学习的态度要老实,或以老实的态度才能搞好学习,弄虚作假,不懂装懂,还如何学习与进步?欺骗一时,如何欺骗一世?欺骗了他人,如何欺骗得了自己?另一方面,学习的态度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越有知识越谦虚,就像颗粒饱满的谷穗,越肤浅越招摇,像半瓶子水,或高高在上招摇显摆的秕谷,正如孔子批评的“不知为不知”。

    只有以老实、谦虚的态度才能搞好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或得到真知灼见。

    不懂不要装懂!

    6、学而忘我,乐而忘忧。

    【原文】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

    ①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有“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

    ②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这个人呀,发奋学习,刻苦用功,常常是连吃饭都忘了,天生乐观,快乐得忘记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中国有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叶公好龙”,是说叶公特别喜好龙,而他当真见到龙时,却又被吓得魂飞魄散,说明他并不是真喜欢龙,而是喜欢纸上画的或墙上雕刻的假龙而已。以此比喻某人说话办事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而该篇孔子便遭遇到了此公,以此而形成鲜明的对照,即孔子的学而忘我,乐而忘忧,则是表里如一、名副其实的,并非是“叶公好龙”式的。

    “发愤忘食”发奋学习,刻苦用功,有假包换,所以才“学而知之”。

    “乐以忘忧”心中有道,行为有德,平衡和谐,乃通达而快乐的人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刻苦努力,并不觉苦,都融入到了快乐人生。

    这不就是一个学人应有的品质吗?一个知识分子或老师应有的品质吗?一个有着远大抱负或追求乃至大师们应有的品质吗?

    成功==百分之九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是这样吗?孔子回答了您。

    人生==通达、快乐==重道有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而忘我,乐而忘忧!

    7、谦虚好学,以人为鉴。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①焉!择②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①师:为师,学习,效法,看齐等。

    ②择:选择,择取,挑选,拿来等。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就向他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就引以为鉴,避免或改正自己身上同样的缺点。”

    【评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解释为,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回答:未必!如此老师也太多了,多了就不珍贵了,所以真正有资格作老师的毕竟是少数。如果解释为: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比较严谨了,而且也合乎社会实际,而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等思想,也包含其中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尤其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推崇,其实质,就是谦虚好学。

    然而,如何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或缺点,乃至自身的缺点或不足呢?即如何真正地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至理名言呢?如此,则离不开“以人为鉴”,即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以及时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或短处,这就叫做“知彼知己”,进而才可做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即“择其善而从之,见其不善而改之。”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就看你能否善于发现,并努力践行。

    生活中会常常遇到值得自己学习效尤的老师,就看你能否谦虚谦卑而从之。

    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君子与小人等,生活中俯拾皆是,看追求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谦卑,海纳百川,乃成功者必备之德!

    “择其善而从之”!见好就学,见贤思齐,乃善者而善始善终的人生!

    “见其不善而改之。”从不完善到完善,不断提高与进步,终为善己。

    这就是善者之必然,德者之必然,成功人士之必然,美好幸福人生之必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座右铭!

    谦虚好学,以人为鉴!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④,何有于我哉⑤?”

    【注释】

    ①识(zhì):古代文字中,识与“誌、记、志”通用,此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意。

    ②厌,厌倦,厌烦,满足。

    ③诲:教诲。

    ④倦:疲倦,倦怠。

    ⑤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何有,还有什么。

    【译文】

    孔子说:“默默思考领会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厌烦,教导人与帮助人而不倦怠,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该篇同样是强调教与学所应有的正确方法与态度问题。

    正确方法:

    “默而识之”,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即勤学善思。

    默默、独自静静地思考,是巩固、提高、顿悟之门径。

    正确态度:

    关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勤奋好学,永不厌烦或满足。

    教人助人的正确态度是:诚恳耐心,永不厌烦或倦怠。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学习成才者之必须,教书育人者之必然,教人助人者之所应当!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路走来就是这样做的,孔子这一思想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优良传统!对于今天而言,是否更显得弥足珍贵?丢不得、失不得啊!

    而其最大的保证是:德;

    而最大的敌人是:浮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

    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如果只知读书学习,而不注重深入地思考,往往就会陷于求知的迷茫;如果只是一味地思考甚至空想而不注重读书学习,往往就会陷于知识贫乏、肤浅而难以提高自己的危险。”

    【评析】

    同样已成为中华民族学子的至理名言。

    学与思,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即勤学善思。

    孔子认为,在修身、修为提高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如此也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有修为的人。学和思不能偏废,就是通常讲的:勤学善思。

    勤学善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士”者的重要特征或基本要求,也是读书人获得成功而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勤学,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有的则是终生学习而不懈怠,没有勤学,没有博览群书、广采博取,就成就不了大学问家;善思,即善于思考,这是成就真正学问的另一个关键,没有善思,就成就不了哲学家、思想家、乃至文化大家等。

    勤学,是通向无穷奥秘宝藏大门的路径;善思,则是打开该宝藏大门的钥匙。没有善思,学习再刻苦努力,读书再多,充其量也就是个“书虫”或“书呆子”,势必迷失于成功探索的歧途;相反,如果没有勤奋苦读,只知在那里摇头晃脑苦思冥想,充其量也就是个空想家,或好高骛远、浮躁、肤浅而难有大的作为者。

    如果把士人的人生比喻为攀登知识文化的高峰,那么勤奋就是向上攀登的阶梯,而善思则是攀登的内在动力与方向(好奇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把读书求知比喻为在人生的土壤中播种,那么思考就是收获成功的灵感。

    所谓探索就是勤学善思,没有探索就发现不了真理,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包括写文章等,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些基本的逻辑层次,知道是什么,如果要弄明白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就得思考,离不开思考。

    想弄明白更多的“是什么”,就须读书学习;要想弄明白更多的“为什么”、“怎么办”,就得不断地更深入地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温故而知新”。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温,温习、研习、巩固等。故,过去的、学过的、旧的。新,新知识、新理论、新问题、提高等。

    【译文】

    孔子说:“能够不断地温习巩固旧的知识,同时又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日积月累)就可以为人师了。”

    【评析】

    温故,只有做到对于老师所讲授过的知识,进行实习、实践,并巩固、提高,才能做到真正的领悟与认知,从而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知新,只有不断地接受老师传授的新知识,才能不断地累积并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这既是作为一名学生必然的学习提高过程,也是一个人必然经历的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者缺一不可。当然,这是对学生而言,从字面上来理解,那么对人生、对历史等,不都是如此吗?

    比如:一方面,从小的方面理解,作为学生,经常温习一下学过的或老师讲过的知识,对于认识理解新知识与新问题是否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日积月累,是否就可以为师了?另一方面,大的方面讲,就是“以史为鉴”、“读历史可以知兴替”,即重温历史,对于认识了解今天发生的新事物、新问题,包括未来,是否会有很大启发与帮助?如此而观察问题,是否就先人一步、高人一着,甚至未至先知,即先知先觉,是否为师矣?

    本人更欣赏后者,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生、发展甚至消亡等的规律性,只要认识到了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或抓住了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可举一反三,探知该事物古今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特征,从而准确地认识或把握该事物,即为知古明今。这同样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一种事物历史地、规律性地重演,或重复性演绎!如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兴亡周期律”就是如此,其内在的规律性就在于“有道”(平衡和谐)与“无道”(失衡失谐)。再一个方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结束(或转化)的必然过程,或曰规律性的趋势,因而只要了解其发生,就可预知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结果,或了解其结果,就可推知其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等,如西方数千年“弱肉强食”争王争霸的历史就是如此,等等。

    即:“温故”明历史;“知新”清楚现实、未来!

    如此,可见孔子“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还是借鉴历史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可以为师矣”,是否毫不为过?

    “温故而知新”!

    11、学而知之。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①,敏②以求之者也。”

    【注释】

    ①古:古代经典,或民族传统文化。

    ②敏:机敏,勤敏,敏感,此指对学问或传统经典文化的敏感性。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我爱好古代经典,是个依靠勤奋努力和对学问的高度敏感而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上篇孔子自我画像:“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为何?该篇则回应:因为人啊,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为圣人,为大师,乃至“至圣先师”,是否异于常人?非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如此不就是“学而知之”吗?同常人,不学则不知;

    “发愤忘食”,那么,自己主要喜好学习的知识学问是什么?

    “好古”!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或传统文化,毕生于道德追求或德之建构;

    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称颂千古,凭什么样的学习办法及特征?

    “敏以求之者也”一个“敏”与“求”字,写尽春秋,道尽千古道德文章。

    “我非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

    12、学习修身如琢玉。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③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

    ①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玉不琢不成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③赐:子贡名。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奢,怎么样?”孔子说:“也算是可以了。但仍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而好礼者。”子贡说:“《诗》上说,‘(修身)要像雕琢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反复切磋、琢磨,方可成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讲到的意思而举一反三了。”

    【评析】

    就一般人而言,经过努力,做到贫而不贱(谄媚),富而不淫(骄奢),相对不算太难,但是,如果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就难了!因为能够做到安于或安心于贫困,并且还能在贫困中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即不离不弃地践行道,是否就比较难了?即如果不经过严格地修身则很难达到;同理,能做到富而有德,不论高低贫富贵贱,皆能一视同仁,谦虚礼让,是否就非易事了?即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道德修养则很难做到!

    境界越高,道德修养越高,难度越大,越难于做到。

    然难度高,并非高不可及;难于做到,并非做不到。

    这便是“修身”的意义与作用。那么,如何“修身”而达到呢?便是子贡所引用《诗》中所形容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故,修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知错必改+不断地端正自己==不断完善、提高!

    这既是“修身”的方法问题,更是“修身”的态度问题,即贵在坚持不懈地追求中!

    修身,既是一种人性的磨砺,也是对人生境界或层次的追求!

    态度很重要!贵在坚持,即不断完善与提高(精益求精)!

    一个人之修身,而最终成器,甚至放射出生命光华,不就像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美玉吗?

    玉不琢不成器,精致的美玉是一点点的琢磨出来的。

    急不得,躁不得,愈细心、仔细、认真,玉之愈美!

    学习修身如琢玉!

    13、务实而不虚妄。

    【原文】

    子不语①怪、力、乱、神。

    【注释】

    ①语:讲,说,谈论等。

    【译文】

    孔子从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这样的事情。

    【评析】

    如果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若不是崇尚“学而知之”,那么则必然或鲜有不误入“怪、力、乱、神”之歧途的。

    “学而知之”,就是客观、实际而合道,世上有不是凭此而取得成功的吗?

    “怪、力、乱、神”就是荒诞、虚妄违背道,世上有凭此而取得成功的吗?

    一部《聊斋》写尽了“怪、力、乱、神”故事。然,多正面与风采!从中可悟出深刻的人生真谛,做人的道理,或道德经典等。但是,如果真的迷恋其中,相信真的如此便可讨得好媳妇,并取得功名富贵等,那么就是真的误入了“怪、力、乱、神”的歧途!

    当然,如果从此篇就断言孔子不信神,亦则谬矣!信神,与尊奉生活的实际是两回事,而且信神也绝非虚妄!试问:天下神,有让人不务实、不实际、不劳而获而虚妄的吗?

    基督教,其核心在于一个“爱”字,即要世人普爱、博爱、大爱等;

    佛教,其核心在于一个“善”字,即相信因果相应,为善、向善等;

    伊斯兰教,则崇尚“公平”,追求人人平等,即天下强弱皆一家等;

    道家神,则崇尚“道”,追求平衡和谐,一个阴阳太极图彰显天下;

    儒家神,则崇尚”德“,孔子被高高供奉,道德之德说尽千古风流;

    ……

    然,“无神论者”信什么?极端物质与物欲!坚信世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物质、物欲!没有了神,也就无所畏惧而没有了敬畏!还何以“普爱”、“善行”、“公平”(阶级分)、“道”与“德”等?皆“唯心主义”耳!故,为何虚妄?为何道德沦丧?为何悖逆道?

    所以,神,绝不会给予富贵,而是启迪你如何富贵,应追求什么样的富贵;绝不会给予你高官,而警示你如何做官,或做个什么样的官;绝不会给予你平安,而启示你如何平安;不会给予你幸福之家或幸福人生,而是启发你如何走向通往幸福之路等等。

    神,关键就在于启悟、警示、惩戒等,然最终仍然在于你自身,通过你自身发挥作用,即一个人的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神启悟你“道德”,最终能否践行道德,关键还在于自己,德者顺应神意,缺德即违背神意等等。

    从某个角度看,的确是宇宙的命运主宰于神的手中,然而却是神通过“天道平衡”法则而作用于人类及自然万物,但是人类是否遵从或顺应,是否身体力行,则在于人类自身了!这就是:宇宙的命运掌握在神的手中,即神启悟人类之“平衡规律”,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所以,最后的落脚点仍在于:人类的命运最终亦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如果认识或掌握了“平衡规律”或“天道平衡”法则,还会相信“怪、力、乱、神”而虚妄吗?

    孔子未明确讲信神,但异常重视“祭祀”与“丧事”等,绝非仅仅出于尊重或表面之礼,即世俗的道德追求,否则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虔诚与敬畏!孔子对“祭祀”与“丧事”的重视与追求,超越了常人,这就是孔子虔诚的心中之神!

    “尽人事,听天命”!虽为后人表述,但合乎孔子的思想与观点。

    就像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不信神的,在中国真正的悟道者或伟大的德者,亦没有不信神的!这是因为人到一定的境界后所产生的必然的特殊感应,或曰“通达”。

    务实而不虚妄!

    14、要学以致用。

    【原文】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③而省④其私,亦足以发⑤,回也不愚。”

    【注释】

    ②回: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②违:违拗,反对,质疑。

    ③退:回去,离开。

    ④省:反省,此指检查,观察,考察。

    ⑤亦足以发:亦,也,却。足以,足够,充分之意。发,发挥,发扬光大。

    【译文】

    孔子说:“我给颜回一整天地讲学谈论,他从未曾提出过任何质疑或问题,像是愚笨。他离开以后,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都充分地发挥在日常生活中了,颜回并不愚笨啊。”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是孔子极力推荐或推崇的道德楷模,说明颜回不仅充分理解接受了孔子的思想观念,更学以致用,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去,即将学到的道德知识等运用到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所以这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挥或发扬光大,更是学习修身、修为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因此,这也是成就颜回与众不同的道德楷模的重要原因。

    也许会有提出,该篇为何不是思想理论的“发”挥,而是学以致用即实践中的发挥呢?因为是孔子的私下观察,故只能是其所言所行!特别是颜回的成功或成就在于其道德实践,而非对于孔子思想理论上有什么特别的建树。所以,该篇是孔子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对颜回的褒扬或赞美,是一如既往的赞美或肯定颜回的道德实践,即“学以致用”的学习修身的态度。

    学习的理论,全在于应用,即理论最终必须落脚于或体现于实践中,再高深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结合,即指导或运用于实践,就会变得空洞而毫无益处。不管你如何言之灼灼称道该思想理论如何伟大,举世无双,并要以此为指导,但如果与社会生活或现实实践结合不上,即无法指导或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枯萎、枯亡也是必然的了。

    特别是,中华道德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理论,是必须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中的实际理论,如果没有实践或践行,就成不其为道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所不同的行为上,德行则为人,缺德或失德即为动物性。修身,就是修德,修养为人或人性的较高层次。

    古时为“士”,今则为学生、学者或知识分子,包括政治精英等,而对于“学以致用”这几个字,当有更深的理解,对“道德”即“真理”这两个字,当有更深的理解。

    要学以致用!

    15、要理论联系实际。

    【原文】

    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②,唯③恐有闻④。

    【注释】

    ①有闻:此指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或内容。

    ②行:践行,此指实践。

    ③恐:恐怕,害怕,担心,担忧。

    ④有闻:此指老师讲授新的知识或内容。

    【译文】

    子路对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有些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践(或实习),老师就又讲新的内容了,这是子路心中最担忧的事。

    【评析】

    子路最在学习上最担心的事情即“唯恐”:

    “子路有闻”即对所学知识“未之能行”即还未能实践而“有闻”即老师又讲新的知识!

    即:旧的知识还没有来得及实践、消化、吸收,就又开始学新的知识,也就是前面篇章所强调之“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的问题,归根结蒂,是所学的知识理论,不要与实践脱节,肚子里的知识理论装得再多,既便是满腹经纶,如果与实际、实践脱节,也便失去了意义,或变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是否就是该篇子路之“唯恐”之处呢?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即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要理论联系实际!

    16、要善于反思自己。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反思、醒悟等;三,指多次之意。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指对人对事应当真诚,无二心,尽心尽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此指诚实,守信用,即持诚守信。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即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为传。习,指温习、实习、演习或实践。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的知识是不是实习(联系实际)了呢?”

    【评析】

    为何修身?如何修身?该篇就是讲如何修身,而“三省”即善于“反思”自己,就是修身或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

    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身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经常地纠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失当或错误,不断矫正自己人生的脚步,因而强调的是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自律性。

    那么,反思什么?曾参则进一步提出了忠、信、学以致用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应当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为这几个方面,对于学生、学者或知识分子、政治精英,既非常重要,也往往是其软肋,所以在修养方面必须时常进行自我检查与反思,并自觉做好。为人处世或曰在“尽人事”等方面是否做到了忠诚可靠?在交友、交往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是否做到了持诚守信,或曰讲信誉?掌握知识理论是知识分子或学者基本的职能,然是否做到了学以致用或理论联系实际?故这三点是否最重要也最难以做到?或者说,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舍此还何以立世?所以,曾参在强调修身方法的同时,亦重点强调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者是提醒在修身的方法上,要注意在这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即多反思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要善于反思自己,反思什么?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否忠诚于人、忠诚于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否持诚守信,且有义;

    “传不习乎?”是否每天学习有提高、有长进等。

    “吾日三省吾身。”已成为中国古时君子,乃至学者、学子等的座右铭!

    要善于反思自己!

    17、人贵有自知之明。

    【原文】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已知②,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担心,害怕。

    ②不已知:“不知己”的倒装句。知,知道,了解,理解。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该篇强调的是要谦虚谨慎、自知之明,防止盲目而夜郎自大,或骄傲自大。

    所谓“自知”,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了解自己,即真正了解或清楚一个真实的“自我”,高估了自己,就容易盲目自满自大,夜郎自大,裹足不前,甚至浮躁而虚妄;低估了自己,就容易自轻自贱,自卑而缺失做人做事的信心与勇气,同样危害极大。

    如何不使自己陷于高估与低估自己的错误?这就需找到准确的定位坐标,即了解别人!就像要发表学术文章须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一个道理,如此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即自知,或自知之明,而保持客观、冷静、清醒的头脑,从而方可避免犯盲目而自大的错误。

    这就是该篇的基本内涵或其深意所在,即了解别人,客观地认识自己,做到自知之明。

    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患人之不已知”!勤奋好学,努力做事,加强修身而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即在完善自身、努力解决好“做人”与“做事”上下功夫,没有不被了解的人,即“不患人之不已知”!

    客观地认识别人,即“患不知人也”才能真正做到了解自己,冷静、清醒、客观,从而避免犯盲目、夜郎自大,或骄傲自大的错误。

    知彼,才能知己;不知彼,也难以知己;不知己,耳不聪目不明,必虚妄、盲目。

    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患人之不已知”!自己几斤几两人不知?何以患?

    客观地认识别人,“患不知人也”!如别人几斤几两而己不知,能不患?

    有一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学习不可如斯,修身不可如斯!

    人贵有自知之明!

    B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轻视不得!

    18、学习追求,不能不顾命!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①也,未见其止也。”

    【注释】

    ①进:向前,进取,不间断,不止步。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人们常形容某人专研学问有一股子拼劲儿如“拼命三郎”。

    人们也常赞誉某人做事、做学问等,有一种“拼搏”精神。

    人们还常赞赏某人刻苦用功,熬夜、不休息、透支身体等。

    人们还常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典范宣扬、效尤等。

    孔子是不赞成这样做的,故曰“惜乎!”事实上,也是不科学、不值得、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做是违背“自然规律”或“天道平衡”法则的。

    人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最珍惜的是生命,最脆弱的也是生命。站在个体的立场上,世上还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的呢?生命没了,世界再精彩也与自己无缘,事业再伟大也与自己无关,追求再高尚也半途而废变得没有意义。

    “拼命三郎”看似英雄了得,然有几条命够你“拼”?“拼”几回?“拼”多久?

    “拼搏”成了时尚、正能量,人生能有几回搏?有命博终身,无命,还有下回博?

    “熬夜、不休息、透支身体”,无能、无知矣!竟然与自然规律相对抗,英雄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鞠躬”只有“尽瘁”?只有“早死”才是不为己?

    ……

    当然,如果是非一般的情况下,如救人于水火等,不得已而奋不顾身博一把,死亦然!因为必要时的奉献或献身还是必要的,也是高尚的!然,当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如果是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也像救人于水火那样玩命,是否就不可理喻了呢?须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得一步一步地走,再伟大的知识学问也没有穷尽时,再宏伟的目标也不会到此为止,即没有能做完的事,没有能走尽的路,没有能穷尽的事业知识学问!挣不完的钱,积攒不完的财富,贪婪钱财永远也不会满足,人没了,钱、财再多还有何用?然,身体却只有一个,生命却只有一回!以有限的生命,去拼搏无限的追求,可乎?值乎?聪明乎?愚蠢乎?

    颜渊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学生,近乎完美,而该篇“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再次予以褒奖与肯定。然而,何用?何益?故,“惜乎!”

    “不间断”当间断则须间断,如调整、修养、养精蓄锐,恢复精气神等。

    “不止步”当停下则须停下,如“修身养性”,不伤元气,身心健康等。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只知进不知退,违背自然规律,久长乎?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砍伐干净,青山不在,再烧柴,何处寻?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此乃例证而已!

    “惜乎!”才是“点睛”之处,即该篇之题旨。

    意在告诫世人(君子)一个道理:追求绝不是玩命!

    如此,就要注重“平衡”,做到追求与生命的和谐。

    玩儿命,即“失衡”,故缺失“道德”修身是根本!

    追求需要修身,修身才能更好地追求,即修身养性。

    学习追求,不能不顾命!

    19、失健康,则如同“朽木不可雕也”!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①杇也,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③。”

    【注释】

    ①杇(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②于予与何诛:于,对于;予,他,指宰予;与:语气词;诛,责备、批评。

    ③改是:改,改变;是,这些,这方面,方法。

    【译文】

    宰予在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像宰予这样的身体,责备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一个人,只要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一个人,是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能否行为。这是从宰予身上使我改变了看人的方法。”

    【评析】

    对于该篇,本人赞同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尤其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句话,是指身体问题,而非指这个人如何,即对于一个人的整体评价。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转变,甚至是重大的人生转变,如脱胎换骨之形容等。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变化或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所以有毛病或问题才是正常,没有毛病问题才是不正常,否则就无需强调教与学了,而且孔子还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等。然而,对待学生,有问题就一棍子打死,即“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可乎?如此不近情理、不合情理,是教育者所为?亦孔子所为?

    特别是,正值精力旺盛、活蹦乱跳时期的宰予,总是大白天睡觉,不是身体状况问题又是什么?而且如此观来病得还不算轻,起码也是身体非常虚弱,难以正常地学习,所以别人再着急有什么用?故曰“于予与何诛!”

    所以,该文主要强调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好的身体,就可做到言行一致,没有好的身体做保证,讲的再好有时也往往表现为力不从心,故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身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身体垮,等于生命赖以生存而寄托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身体是事业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一切事业或成功都免谈;身体是财富的根本,如同1与0的关系,有身体(1)则后面的0越多越好,没有了身体(1)后面的0再多也是0。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还能好好学习吗?还能做什么呢?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是否如同:身体健康,什么都好说,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免谈!

    前篇,讲颜渊也是因为身体问题而英年早逝,惜哉孔子!痛哉孔子!

    该篇,则讲宰予,亦无可奈何,表达出孔子对身体健康之高度关切!

    修身,在于身、心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还何以修身?

    失健康,则如同“朽木不可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