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图 女钱专指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元年(502年)至太平二年(557年)铸造的钱面无内外郭的五铢钱。传说佩戴此钱可生女孩,故称“女钱”。也有人说是因为此钱单薄、弱小、似女子而得名。由于此钱系官方铸造,所以又称为“公式女钱”。青铜质,钱文“五铢”,篆书,顺读,面无外郭。 公式女钱 梁朝时,佛教被梁武帝萧衍定为国教,举国膜拜,萧衍自己就曾三次舍身出家。全国广建寺庙,寺庙又消耗大量铜材争铸佛像,以至于朝廷想铸钱都凑不够铜材了。但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几近疯狂,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象后来的周世宗柴荣那样,从寺院和佛像上设法取铜。在朝廷铸钱计划因缺少铜材而无法执行的时,萧衍不得已采取了减重的办法维持钱币铸造。 梁武帝萧衍 所谓减重,就是减少单个钱币的重量借以维持铸钱的数量。大家知道,正常的钱币形制都是正面有外郭、内郭、穿肉和钱文,背面有外郭、内郭、穿肉甚至有的还有文字或符号的。为了尽量保持钱币固有形制,萧衍煞费苦心,最后铸造了钱面无内外郭但背面有内郭的五铢钱,即所谓“女钱”。《隋书.食货志》记载“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唐代杜祐的《通典》也记载:“女钱径一寸,重五铢,无轮郭,郡县皆通用。”女钱一般直径2-2.3厘米,穿宽0.9-0.95厘米,郭厚0.05-0.1厘米,重1-1.25克。钱文多不完整。其外郭位置常常有被钱范挤压出的细细的一圈线郭,因此钱币学家朱活又称女钱为“细钱”。 普通五铢钱 “公式女钱“为什么要这样铸造呢?其实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磨钱取鋊而采取的保护措施。铜钱的内外郭本来就是为防止人为地破坏钱币表面而特意设计的。鋊是磨损铜钱得到的铜屑,古代常有人把这些铜屑收集起来,重新铸钱以图小利。凸起的内外郭部位比钱币的其他部位用铜量大,也是最易磨钱取鋊的地方。而梁武帝铸女钱,虽然省略了钱面的内外郭,但钱面有文字,要从正面取鋊就会破坏文字,如从钱背取鋊也则有保留的内郭保护,这样就增加了磨钱取鋊的难度。 早期女钱《中国钱币大词典 魏晋南北朝隋编 156页》 有趣的是,在现有发现的梁五铢实物当中,不仅有“面有内外郭”的梁五铢和“面无内外郭”的公式女钱这“二品并行”的钱币,还有一种“面无外郭但面背皆有内郭”的梁五铢。《中国钱币大词典》收录的几则“梁五铢”,就是这样。这种钱币的文字特征与其他梁五铢无疑,唯有钱面多出内郭,显然与《隋书.食货志》和《通典》的记载不太一样。这类钱币,一般直径2.25-2.3厘米,穿宽0.75-0.8厘米,郭厚0.14-0.15厘米,重2.5-3.6克。从图片上看,外郭部位也无显然没有磨损。 剪边五铢钱 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史料缺少,查无所出。但笔者猜想,梁武帝铸女钱可能有一个逐步减重的过程,这种“有内郭而无外郭”梁五铢,或许是从普通梁五铢向“公式女钱”过渡的产物。可否暂且称之为“早期女钱”? 公式女钱与磨边钱、剪边钱的外形相似,区别在于女钱是铸钱时钱面压根就没有铸造内外郭,其外郭位置常有粗细不均的一线凸出感,而且没有磨损痕迹。而磨边钱、剪边钱的外郭是铸造时就有,后来才被人为磨损和剪裁掉了的。 无论怎样,女钱都是中国古代钱币史上一种形制独特的钱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