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的特点及审美价值
《蕉石图》清·徐渭 唐代 花鸟画发展到唐代,已经独立成科。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侈豪华,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都有了新的要求。到了唐代中晚期,花鸟画已经逐步成熟。在此期间,出现了不少花鸟画的 高手,有画鹤的薛稷,画马的曹霸和韩干等;画牛的韦偃,画虎的李泓,还有边鸾等,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刻画动物的形体结构,而且在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尤其是边鸾善画禽鸟和折枝花木,有中国绘画史家将其奉为花鸟画之祖。 《花鸟画》局部 唐·边鸾 《照夜白图》唐·韩干 五代 五代的历史虽不长,但却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荃为代表的两大流 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大流派,标志着花鸟画进入了成熟阶段。 黄荃专写宫中奇珍怪石,珍禽异兽,风格富丽工巧,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其所画禽鸟造型准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勾勒精细。 《写生珍禽图》五代·黄荃 《竹石锦鸠图》五代·黄居寀 《雪竹图》五代·徐熙 徐熙则开创了“没骨”画法,专画山野花鸟草虫,落墨为格,杂彩敷之;主张笔墨为主,设色为辅,墨迹与色彩互不遮盖。 徐黄二体的不同风格形成了五代之后花鸟画工整和粗放两种不同的风格。黄荃之子黄居寀和徐熙之子徐崇嗣都是当时花鸟画的代表画家。 宋代 两宋时期的花鸟画空前繁荣,花鸟画不但成熟,而且创造出勾填法、勾勒法、没骨法和白描墨染法等多种绘画风格。 北宋时期的花鸟画主要承接五代的传统,早期以黄荃之风格为主导,基本上都是“勾勒填彩”的画法,旨趣浓艳,墨线不显。直到北宋中叶,崔白、吴元瑜等人创造了与画家浓艳重彩不同的风格,才使得徐派画风得以发展。宋徽宗赵佶是北宋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使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达到顶峰。而到了南宋,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双喜图》宋·崔白 在题材上,宋代出现了水墨梅、竹、松、兰,淡墨挥扫,不求形似,独得于象外,崇尚笔 墨、形式的意趣,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等寄于四君子上,强调寓意抒情。这种文人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以文同、苏轼为代表的一派画风成为新的时尚。 《墨竹图》宋·文同 元代 元代社会追求一种“隐逸”的主题,花鸟画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化。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受宋代文同、苏轼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专门画水墨梅竹的画家,他们以吴镇、倪瓒、王冕为代表。特别是画竹,名家居多,作品流派很广,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的。元代赵孟頫标新立异, 主张以书入画,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为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倪瓒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意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了写意的方向。同时,不再以工丽为主,而以清淡水墨写意为主的画法成为元代花鸟画的一大特点。 《窠木竹石图》元·赵孟頫 《墨梅图》元·王冕 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发展的时期。明四家(沈周、唐寅、仇英、文征明)除了山水画之外,亦擅长花鸟画并卓有成就。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墨精妙,善用水墨淡色。徐渭用笔更加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他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影响极大。 《墨葡萄图》明·徐渭 《花鸟》明·陈淳 《荷凫图》清·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和石涛是花鸟画史上的重要画家。他们无论在笔墨、造型、章法还是画的立意方面都是别出心裁。尤其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和家国之痛,笔墨造型都是独树一帜。石涛是一位诗文并茂的画家,他的花鸟画挥洒自如,寓豪放于潇洒之中。恽寿平的没骨花卉为花鸟画的发展新辟蹊径。后来的“扬州八怪”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其中的郑板桥,成为家喻户晓的画竹专家。 《荷石水禽图》清·八大山人 学习更多绘画知识,关注头条号:绘画视界。一直是你绘画路上的良师益友,简单而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