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掉思维的墙》小结

 大吕黄钟 2019-05-03

 这本书教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更完整地认识自我,更好地规划职业和人生,从而努力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作者是国内资深的生涯规划师,也是众多上市公司高层的生涯发展顾问。现在,80%的顶尖职业规划师,都是他的学生。

 古典说,外在事物和他人给不了你真正的安全感,习惯性的依赖会让你的能力变得低下,从而导致不自信,同时伴随恐惧的产生,逐渐变成安全感的奴隶。 能力=天赋*时间,我们想要获得安全感,前提是相信自己的潜能。然后通过时间加倍努力,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安全感才会真正地在你身体里生长出来。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潜能,拒绝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以下这几种方法,能教你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在安全范围内冒险、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远离让你恐惧的事物、把恐惧锁进恐惧保险箱、尝试记录“成功日志”、把内心最深的恐惧找出来。 安全感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但是可以通过付出和给予来获得,选择一个自己最恐惧的方面去帮助他人,从对他人的支持中获得自己的安全感。 要想变得成功,那你最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不可复制的,成功学贩卖只要符合某个条件就能够成功的理论,非常容易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死胡同。 真正的成功不是实现某个目标,而是努力朝着你的目标越走越近,在每一个阶段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凡事只要全情投入去做,就必定会有所收获,成功时会收获成果,失败时会收获过程的乐趣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不管成败都会有所得,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心失败。 而乐趣是无条件的,存在于你全情投入的过程当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深层次的、不能被完全满足的兴趣,就能持续地从中获得乐趣,不让兴趣消退。 下面,我们就要讲到本节课的重点了,改变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 美国的一位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通过实验发现,人们由于感觉的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消失了!也就是说,当人们从外界接受信息之后,会把其中的一部分“抛弃”,只用剩下的部分来构建内心世界,并以此来代表自己看到的外部世界。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人们会选择性地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比如,当你买了一辆丰田小轿车,会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丰田牌的车,并不是丰田牌的车子突然增加了,只是你大脑中自动筛选了这部分信息。 这种每个人按照自己内心世界,构建外部世界的思维模式,就被称为“心智模式”。人们的心智模式是怎么来的呢?一部分来自自然世界,也就是直接的感官体验,一部分来自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还有来自社会和他人的经验,包括社会与文化教育、人生经历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安装”了“幸运儿心智模式”的人,会很自然地更相信这个世界充满好机会,于是他们更容易发现机会,相反,那些“安装”了“倒霉蛋心智模式”的人,因为心中不认可机会,所以也就看不到身边的机会。 长期这样的话,两种心智模式的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验证了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思维模式是正确的,结果就是:“幸运儿心智模式”的人真的成了幸运儿,“倒霉蛋心智模式”的人真的成了倒霉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你要是希望自己幸运,那就千万不要安装“倒霉蛋心智模式”。 比如,你觉得自己过得很惨,那么你真的会越来越惨的;再比如,你觉得世界上所有男人都靠不住,那你就一定有机会发现你身边的男人是靠不住的。 其实啊,我们的心态也来自于心智模式。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儿子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儿子没什么出息、非常穷困潦倒。 记者采访这两个儿子,问他们:“为什么能过上今天的生活?”他们的回答都一样:“没办法,谁让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了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清楚,前者心态很好,后者很糟糕,所以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前者可能会觉得,我父亲已经这样了,我只能靠自己了。另一个可能是这样想的,自己过得怎样,全靠父亲了,所以父亲不好,自己自然过得不好是天经地义的。 古典说,好坏心态的背后,是关于世界的不同假设而决定的。如果你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你的心态也不至于那么差。 想要成功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是能改变我们对于过去自己的看法。 《拆掉思维的墙》的作者古典最想告诉读者的,就是人们完全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去升级或者替换自己的心智模式,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如果心智模式出了问题,就要想办法改变它。 古典还告诉我们,心智模式是无所谓对错的,世界上也没有哪种心智模式是完美的,最关键是要灵活运用,不管是哪一种心智模式,都不要变成固化的思维定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心智模式,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在冬天被卷入瀑布下面的旋涡时,在冰水中生存的时间大概是1分40秒,那么这个时候是要奋力向岸边游吗? 如果在一般的江河中,这种做法是对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全身都被旋涡吸住了,向外游只是徒劳,正确做法应该是向中心游,潜入底部再游出来。 心智模式也一样,有些看似好的心智模式,在某些时候反而会将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 比如“努力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而且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只要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等,都是很容易让思维固化的心智模式,就是思维里的墙,我们要改变这样的心智模式,与时俱进、随机应变。 那要如何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呢?作者描述了这个过程,具体是从“不知不觉”开始,到“后知后觉”,再到“当知当觉”,最后达到“先知先觉”的效果,也就是“混沌—察觉—醒觉—超越”四个步骤。 最重要的就是“察觉”,只有当你能够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有问题的时候,才有可能醒觉,并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态,人们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慢慢成长为这样的人,我们的内在世界由个人经历、经验和记忆决定,每个人经历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每种心智模式都有局限性,我们要学会的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的心智模式,从而让自己内在的世界变得更加符合期待。 因为“受害者”心智模式好处多多,所以我们会不知不觉启用了这种心智模式,但长期如此会让人变成命运的奴隶。 所以要摒弃“受害者”心智模式,学习“掌控者”心智模式,凡事积极寻找新的可能性,经常反思和反省,主动承担责任,通过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和不知不觉这四个步骤,逐渐学会和习惯“掌控者”的心智模式,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们来讲讲怎样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成长为自己的样子。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职业,面对工作机会时,先给自己设置一个选择和观察的时空底线,在这之前不作选择,等底线一到,就马上大胆作选择,在决定进入某个职业之前先多方打听,形成更全面的了解。 制定职业规划的时候,只需根据目前所知的情况、自己的天赋、能力和发展趋势,制定一个短期计划,然后在所知道的职业定位和发展趋势中,定下中长期的努力方向,而对于更长期的计划,只需要相信一切可能性。 衡量一份职业,要更多关注它未来的价值,而不是当下的价值。如果发现工作不适合,就尽早离开。 最关键的一点是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活在父母的剧本里,摆脱社会上教条主义的成功定义,不把他人当作竞争对手,不断超越自己,最终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但是,想要获得幸福,那么你最好在结婚前两年的时候减少工作。很多家庭会在结婚后马上生孩子,其实他们错过了投资孩子的最佳时机。 两人有了孩子后,都会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等孩子长大后,他们才重新回到两人世界。有些家庭前两年没有做好感情投资,所以在孩子大一点后会选择离婚。 巴菲特就面临过这样的问题,他的太太苏珊在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大女儿,在三个孩子都离开家庭以后,苏珊试图从巴菲特那里获得关注,但是雄心勃勃的巴菲特都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最后苏珊离开了巴菲特,而这成为了巴菲特生命中最大的一个失误。 孩子0~3岁是基本性格养成的阶段,孩子14岁~18岁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在两个阶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所以父母也要从工作中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 还有当父母80岁的时候,你也应当减少工作时间,多去陪伴父母,不要在接到病危通知后,带着负罪感去看那个躺在床上的人,否则你会遗憾终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