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盛产诗人的时代,说到诗人,我们会想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狂贺知章、诗囚孟郊、诗骨陈子昂…… (称号太多,估计全唐诗人能出一个36天罡、72地煞组合了) 然而,有一个诗人,盛名不及李杜,文章压不倒元白,却在唐代诗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堪称唐诗界一朵清丽的奇葩。 没错,他就是晚唐诗人罗隐! 你可能不熟悉他,但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句你不可能没读过: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落榜生的愤恨 罗隐,字昭谏,生于唐末。其实罗隐原名叫罗横,只因屡次落榜,负气之下改叫罗隐。 他曾经连续七年落榜,之后倾心著述,作《谗书》,本以为会凭着著书才华从此显名于世,但又为统治者所憎恶,落得个“谗书虽胜一名休”。 其实这不难想象有此结果,《谗书》里针砭时事,批判意识强烈,统治阶层自然不喜欢,最关键的是罗隐“嘴太欠”。 罗隐在序中提到: 隐次《谗书》之明年,以所试不如人,有司用公道落去。 又说: 忿势嫉邪,舒泄胸中不平之蕴。 意思是说因为政治腐败自己落第,心中怀着一股怨愤不平之恨。 统治者一看,这人摆明是个刺儿头,即便中举后委以大任,这种怼天怼地,“多是天下人负我”的愤青肯定经常给自个儿添堵。 所以罗隐前前后后考了十几次,都落榜了,史称“十上不第”。 诗人的放飞自我 落榜十几次之后,罗隐就开始放飞自我了,怼天怼地,谁也不放过。 其实许多文人落榜后不是自嘲便是胸怀豁达,比如诗人岑参,落榜后作了一首打油诗: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再如词人柳永落榜后,写了一首词: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两位可算得上是落榜生心有羞耻心和乐观态度的典范了。可再看我们的大诗人罗隐,他不仅自嘲,还“嘲他”。 当罗隐再次落榜后,心中愁闷,本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情,去了青楼。谁知在这儿遇见了多年不见的故人:妓女云英。 云英见罗隐多年还未中举,讥讽道: 罗秀才犹未脱白矣!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云英这句话既打了罗隐的脸,又揭了他的短,想想自己一身才华,从来都是取笑别人的份儿,今天竟被一个小女子嘲笑,他如何甘心? 上下打量着云英,姿容甚美,虽风韵犹存,但已不是豆蔻年华。他随即作了一首诗: 《赠妓女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哼哼,这下堵上你的嘴了吧,我没有中举扬名天下,你云英还不是仍堕落于风尘,无良人可嫁,大家半斤八两,有什么好说的呢。 毒舌之路 丧家酒 传说罗隐有“真龙天子”的命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扰乱乾坤正道,命人替换他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全身的仙骨皆被换,唯有牙床骨没换,他就这样有了一张“圣贤嘴”,说什么便应验什么。 有个财主一直想儿孙满堂,为了哄罗隐说一句“孙多”,就在儿子办对岁酒的时候,整了满桌的酸菜款待罗隐,排骨、鲤鱼、扣肉,甭管什么菜都弄成酸的,还一个劲儿地给罗隐夹菜,最后罗隐没办法,尝了一口甜酸鲤鱼。 财主满脸期待地问罗隐:咋样?是不是酸多(孙多)? 宾客们也齐声附和:酸多!酸多! 可罗隐嘴一咧,眼一闭,道:哎呦!酸死了! 财主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张苦瓜脸,简直是: 投杯停著不能食,“弃座”四顾心茫然! 结果罗隐的“圣贤嘴”应验了,宴席还未散,财主的孙子就死了,好好的一场对岁酒变成了哭嚎满天的“丧家酒”。 戏怼三秀才 罗隐家贫,给人做工。 一次清明节时,帮人种田,谁知天降小雨,他便回到了东家屋里。东家端来一壶酒和一盘米粿招待。 此时来了三个秀才,东家邀请他们一同就餐,他们见罗隐一个小伙计,便存心刁难:每人作诗一首,做得出,有的吃,做不出,只能干瞪眼。 罗隐心想,这些秀才也能和他比?想想就好笑,但又佯装为难道:这恐怕不容易吧? 三秀才道:这是我们用餐的规矩,做得出,饱口福;做不出,留口涎! 然后一个秀才作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秀才下乡觅诗文。 吃个米粿喝杯酒,来年一定登龙门! 罗隐一听,呵呵,我考了十几年都没中,你吃个米粿,喝个小酒就能中啦?便嘲笑道: 贵人倒胸有大志,可惜志大才疏。 第二个秀才作道: 清明时节雨淋淋,秀才下乡祭祖坟。 磕头干嚎多辛劳,黄酒米粿解烦闷。 罗隐心想,让你来扫墓祭祖,给祖先磕头你嫌累,跑这儿喝酒聊大天儿来了,便讽刺道:原来是个假孝子! 第三个秀才诗云: 清明时节雨飘飘,秀才下乡访姣姣。 吃饱喝足转一圈,觅得佳丽藏金屋。 人家前两个虽然扫墓不诚,却也是正正经经的,守孝三年才能嫁娶呢,你倒急着要金屋藏娇了,罗隐坐不住了,讥讽道: 失敬失敬,足下原来是位登徒子! 秀才们不理会罗隐的嘲讽,催促他赶紧作诗。最后罗隐作道: 清明时节雨滴答,种田老倌肚饿煞。 喝杯老酒润润喉,吃个米粿填肚角。 两个三个不够饱,再加四、五、六、七、八 秀才们等不及,道:后面呢? 罗隐吃完米粿,打个饱嗝,道: 填饱肚子下田去,哪有闲空瞎搭白! 随后扬长而去,只剩三秀才面面相觑,干瞪眼。 讽谏钱镠王 罗隐一生不得志,晚年返回老家杭州,没想到得到了吴越王钱镠的重用。终于踏入“仕途”的他依然保持自己的毒舌风格。 钱镠王喜欢吃鱼,曾命西湖渔民每日往府中缴纳数斤鲜鱼,叫“使宅鱼”。 罗隐便借着给钱镠的《蟠溪垂钓图》题诗的机会,作诗道: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意思是如果姜太公在西湖垂钓,也得每天给你送鱼。这摆明了就是在讽刺钱镠王,要不是人家钱镠宽宏大量、听言纳谏,取消了“使宅鱼”,恐怕罗隐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林颦儿,资深国学爱好者。转载授权请加编辑微信。 |
|
来自: 草原狼ual5yjcg >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