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冬天的精灵,说到“雪”,你会想到哪句诗? 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亦或是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诗人笔下的雪景美得令人心醉,然而最触动我的却是罗隐的《雪》。 全文如下: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看似普通,实际另有深意,短短20字令人叫绝。 罗隐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提到他,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是“十上不第”。 传闻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铩羽而归。 不是他才华不够,而是晚唐的官场太黑暗,尤其是在科举上。 对于晚唐应试的读书人来说,才华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脉”。 再有才华,若是朝中无人,也是不太可能高中的。 就像另一诗人高蟾,原本他也是屡试不中,后来写了一首《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引起当时礼部侍郎高湜的注意,在高侍郎的帮助下才考中进士。 还有温庭筠的儿子温宪也是如此,落第后在庙中写下《题崇庆寺壁》,被路过的宰相发现郑延昌,起了爱才之心,回京后向主考官推荐了温宪,这才有了后来的高中。 按理来说,罗隐的才华比起这两位诗人,只高不低,那么为何没有人推荐罗隐呢?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太“毒舌”了。 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认识一个名为“云英”的歌妓,十二年后,他们在钟陵重逢。 当时云英还未嫁人,依然身陷风尘,而罗隐也仍然是屡试不中的穷酸读书人。 他写下了一首《嘲钟陵妓云英》,“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既是对自身遭遇的愤慨,也反讽了对方“云英未嫁”。 他的毒舌可见一斑。 而这样“毒舌”的罗隐,自然不免得罪权贵。 这首《雪》就是典型的嘲讽权贵的诗,无一“雪”字,却成“咏雪”名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诗虽然名为《雪》,但却不像其他诗那样描写雪景,而是从“瑞雪兆丰年”这个角度来写。 虽然只有20字,却大有深意,令人叫绝。 诗歌开头一“尽道丰年瑞”,就充满讽刺的意味,“尽道”二字值得玩味。 不仅语含讥讽,也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而接着的一句“丰年事若何”,讽刺的语气就更强烈了。 你们都说大雪是丰年的瑞兆,可是丰年又怎么样呢? 这是一句反问,诗人没有回答,因为心中早已有答案。 接着他顺着这一句反问,继续抒发感慨“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长安有贫困人家,这样的大雪还是不宜过多啊。 这两句才是诗人最终的目的,看似轻飘飘的两句,实际暗含诗人无限的愤慨。 当时晚唐风雨飘摇,百姓们是食不果腹,就算是丰收年,沉重的苛捐杂税也能将他们压垮。 权贵们穿着狐皮大袄,在温暖如春的华屋中饮酒作乐,欣赏着漫天的雪景,也许还会来一句“好雪”。 可是贫困的百姓呢?他们在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苦苦挣扎。 富贵人家眼中的“好雪”,对于广大贫苦百姓来说却是折磨。 这是多么鲜明又深刻的对比啊。 一夜风雪,权贵们赞叹着“瑞雪兆丰年”,却想不到会有多少穷苦人冻死街头。 这些人不但享受不到“瑞雪”的所谓好处,甚至会因此冻死。 就像杜甫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是对权贵的最大讽刺,对穷苦百姓最深切的同情。 全诗看似平平无奇,实际却另有深意,短短20字,发人深省。 整篇无一“雪”字,却成“咏雪”名作,足见罗隐才华之高。 可惜的是他一生困顿,所谓“文章憎命达”大概便是如此吧。 作者:凯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