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与土创造的丝路文明

 RK588 2019-05-03

林丹妮 / 文

自古在西方人眼中,东方文明就像一处闪着金色光芒的宝藏,遥远而神秘,智慧而绚烂。

“在没有照片与影像技术的古代,通过丝路传到西方的陶瓷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媒介。瓷器上绘制花鸟、风景、人物、故事,可以让西方人直观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价值观。”在古玩鉴赏家、收藏家关海森眼中,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火与土创造的灿烂文明,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经久流传的文化瑰宝。

▲古代瓷器鉴赏家、收藏家关海森

工匠精神的碰撞

“外销瓷是征服世界的艺术外交瓷,促进了中西方经济、科技、艺术的进步和交融。”在关海森收藏的陶瓷灯具中,有一盏清代的五彩陶瓷油灯较为特殊,属于典型的定制外销瓷器。设计者充分利用陶瓷、金属、玻璃等不同材料的特性,把东方的陶瓷之美与西方的机械工艺巧妙地结合。

灯座用陶瓷做成奖杯的形状,厚重高大的陶瓷灯座稳固、安全。灯座的杯口内安插一只以斜肩为沿的短柱形陶瓷油仓,口部镶嵌铜箍,用来储存燃油。灯盘用黄铜制成,下端伸出一柄钮,旋转柄钮可自由伸缩灯捻来控制火苗的大小,调节灯光的亮度。上方的玻璃灯罩呈长颈花瓶状,不但透光而且能使燃油充分燃烧,大大提高了油灯的亮度,减少烟雾。既节能环保,又防风防火。灯座与油仓表面用釉上五彩描绘了南方庭院里妇女、儿童嬉戏的生活场景,画面生动活泼。在此,东方工艺与西方文明激烈地碰撞,在碰撞中互相学习、融合、共生。

▲清中晚期五彩陶瓷油灯

关海森认为,“这盏极具科技含量与艺术品位的油灯,既展现了中国陶瓷的工艺与彩绘艺术,又融合了欧洲工匠的技艺精华。展现了自古以来人类崇尚节能环保的理念,以及追求光明自由的共同理想。”

美学工艺的交融

在欧洲订购的外销瓷中,许多纹饰、器形都依照外商的西方审美要求制造的,这也正是外销瓷最具特色的地方。

清代玲珑瓷塑高足果盘是当时欧洲皇家贵族向中国定制的瓷器,它的造型结合了欧洲金属器皿的制造工艺,打破了瓷器传统的表现形式。宛如金属丝、植物藤条,随意扭曲、编织的设计,巧妙地给材质坚硬、刚脆的瓷器赋予柔韧的弹性美。而中间衔接的部分,则创新地采用西方组合工艺,用螺丝相连。

▲清代玲珑瓷塑高足果盘

自古以来玲珑瓷、脱胎瓷是陶瓷烧制工艺中难度最大的,常见的玲珑瓷器在制作时往往“肉”大于“漏”,也就是挖掉的镂空部位要比留下的坯体体积小。这对果盘恰恰相反,而是 “漏”大于“肉”。“关海森说,这对玲珑瓷果盘非常罕见,不但工艺精美细致,设计也非常大胆,是西方美学观念与东方审美情趣巧妙地交融。

瓷板上的丝路源头

我国古代历朝君王无不重农耕,尚蚕织。《耕织图》作为古代最早完整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画卷,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宋、元、明至清代达到鼎盛。“耕”图表现浸种、插秧、灌溉、祭神的农事劳作,“织”图展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活动。

据关海森介绍,在众多藏品中,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粉彩瓷板画《御制耕织图》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是他有幸从一位比利时藏家手中请回来的。

▲清乾隆粉彩瓷板画《御制耕织图》

这幅尺寸约一米高的瓷板画,细细看来近有清澈的池塘、嶙峋的山石,远有茂密的树木、厚实的屋檐。画中正值红日中天,庭院竹栏边老妇手持蒲扇候火,大滴汗水从脸颊流下,蚕儿吐出的缕缕细丝白如雪。一旁竹榻上“得闲儿女子,因卧呼不觉”,任凭姐姐拉扯着就是耍赖不起。远处茅屋中稚嫩的孩童或手持松枝,或玩着拨浪鼓围着劳作的大人身旁,为劳作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和生机。

多幅场景相联结,沿着庭院风景自由展开,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恬淡自由的春日蚕织时光,于方寸之间展现出江南恬静秀丽的庭院之景,以及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让人从画中感受到桑事劳作的快乐与诗意,传达出中国朴素的自然观。

“茶叶、丝绸和陶瓷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三类商品,这件藏品用陶瓷来表现古代丝绸的生产活动,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丝绸代表着古代的生物科技,而陶瓷代表着古代的工业科技,这件耕织图瓷板画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关海森说。

风靡英国的青花瓷传说

关海森认为,“自古中国创造的瓷器蕴含着很强的民族文化,而外国人如果想模仿我们的陶瓷,也需要赋予相应的特色文化才能长久。”

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青花瓷进入英国,这种蓝白相间的纹饰,以其端庄典雅的东方韵味深受英国人的热爱。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18世纪欧洲成功仿制了中国瓷器,并尝试突破单纯地借鉴复制,融入欧洲元素,形成欧洲瓷器特色的艺术风格。

▲清代柳树图案青花瓷盘

在对中国陶瓷的仿制上,英国人最为着迷和执着。当时的英国流传着一个关于柳树图案的中国凄美爱情故事——“青花瓷盘的传说”,这个故事被赋予在一系列仿制“中国风”的青花瓷商品上,一经推出便风靡英国。

美丽的富家小姐孔瑟不满父亲定下的婚事,与穷苦书生张生相爱并私定终生。两人私奔被小姐的父亲发现并派人追杀,最终双双殉情火海。英国人在中国《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基础上,又融合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莉亚》的浪漫悲情色彩,再度创作了这个情结复杂又充满戏剧张力的爱情故事,并以诗歌、小说、漫画剧、电影的形式广泛传播。

▲清代人物故事粉彩花插

当时流传的典型柳树图案包括多情的飞鸟、摇曳的柳树、古朴的石桥、错落的楼阁等,运用多维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孔瑟和张生的恋情与磨难。尽管柳树图案故事的确切作者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故事的灵感深受中国传统浪漫传说的影响。以青花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在设计工艺、审美理念、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给欧洲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欧洲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文化和艺术都是有根的。”关海森说,“我从20多年前就开始收藏从世界各地回流的外销瓷,特别对当年欧洲从中国定制的特殊器物尤为钟情。这些定制瓷样式纹饰都很独特,是中西文化、智慧、工艺高度融合的见证,其中不乏孤品或限量版的珍稀品。”

▲清乾隆欧洲定制山水纹青花小浴缸

关海森希望,有机会能将这些器型独具特色、工艺精美的古代外销瓷、定制瓷展示出来。透过它们告诉世人: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各国公平交易,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瓷器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马益群

资深收藏版编辑,中国副刊品藏栏目主持人。亲历了中国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兴起发展的整个过程。雅好收藏,偏喜奇石、紫砂壶。出版专著《大漠奇石》。现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编:丛子钰 | 编辑:袁浩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