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译文】黄帝说:掌握这些真是困难啊!但光明是不可隐蔽的。光明之所以不可隐蔽,是因为它没有离开阴阳相对这个原理。诊病时,要综合病人各种情况来观察,用切诊来验证,用望诊掌握病症的表现,就会象清水明镜照应物体不会失去物体形状一样准确地诊断病症。如果人的声音不响亮,气色晦暗不鲜明,就表明体内五脏动摇不安定,象这样就是内外相互联系的表现,就如同鼓与鼓槌相应和,击鼓和鼓发出的响声相应,影子和形体相随一样。所以,从远处观察外部声音气色可以推知内脏的变化,从近处观察内脏的变化也可以推知声音气色等外在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掌握阴阳变化的最高阶段,天地的变化也尽在其中了。请将它珍藏在灵兰之室,不要使它泄漏出去。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内外相互联系的表现,夫六气主外,天之道也,五运主内,地之道也,而人亦应之。六气运行于上下,以应十二经脉,如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五运出入于外内,以应五脏之气,如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是以五音五色之彰明于外者,五脏之气著也。如五脏波荡于内,则五音不彰,五色不明矣。此外内相袭,若桴鼓影响之相应也。 本篇《外揣》,主要论述的是根据患者外部情形揣测其五脏六腑之疾病的问题,作者始论合束为一,以应天道,然后提出天地、阴阳、上下、内外,犹卦象之始于一而成二,奇偶相合而为三,三而三之成九,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是九针之道,合于天地、人事、四时之变。如杂之毫毛,若浑然为一,复归于天道之无极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