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四诊本义

 归真医学 2022-09-24 发布于新疆

四诊总论

四诊者,望闻问切。望者,望色。闻者,闻音。问者,口问。切者,切脉。内经言,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望者,望气色。气色即五脏所藏之精气,五脏不藏精,则气色浮于面。我们通过观察面部气色,就可以知道人身体哪一脏不好。所以望者,望的是精气。

与望相对应的是脉诊,也就是切脉。内经中说,色脉者,上帝之所贵,先师之所传业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切脉,切的是人体的血管,候的是营气。

故色者,精气之辨也,脉者,营气之辨也。

除了色脉之外,还有闻诊。当今四诊之乱,以闻诊为甚。闻者,闻音,而非闻气味。闻音者,闻五行之音,亦非咳嗽、喘息之音。

五音,也就是宫商角徵羽,通过五音以辨五行。五行的声音的是不同的,宫音宽大沉缓,长远以闻,商音高畅嘹亮,激越而清,角音润而不枯,急长而尖,徵音如火裂声,洪亮而烈,羽音条达畅意,低沉而圆。

人之阴阳属性不同,其声亦不同,人有喜怒悲恐惊,五音随情志而改,五脏病变,则五音亦随之而不同。史书说始皇有豺声,所以是寡恩之人。战国策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通过声音可以辨人,可以辨情,也可以辨病,这是闻诊的本义。

内经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望和闻都是属于比较精微,比较高深的功夫,因为气色、声音不容易分辨。但内经中又说,治之极于一,一者因问而得之。即所谓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也就是你可能望不出来,也听不出来,你要问才知道。问是问什么?就是问人身体的变化,因为人的身体是非常敏感的,对身体最好的检查就身体本身,通过问人身体出现的变化,来诊断身体的状况。

问诊的内容,首先就是动作居处,吃喝拉撒睡的情况,然后是精神如何,体力如何,再包括流汗的情况,疼痛的情况,寒热的情况等等。女子还包括经带产的情况。

中医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现在常用的主要是问诊和脉诊。问诊问的是身体的症状,脉诊诊的是气血的状态。有的时候人的身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还没有症状显现出来,但是气血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一个人怀孕了,她可能自己还不知道,也没有呕吐等害喜的症状,但是在脉上就已经反映了出来。

内经中的脉诊与后世的不同,有三部九候及阴阳脉法。三部九候者,包括头上的脉,手上的脉,足上的脉。一部三候,三三而九。阴阳之脉者,即寸口人迎,寸口以候阴,人迎以候阳。

后世之脉则独取寸口,也就是寸口脉法。寸口以高骨为界,高骨为关,关上为寸,关下为尺,分为寸关尺三部。左尺以候肾水,左关以候肝,左寸以候心。右尺以候肾火,右关以候脾,右寸以候肺。左则水生木,木生火,右则火生土,土生金。

内经望诊

望诊之精,在部位之分及气色之辨。内经云,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部位之分


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脏腑之部

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

庭者,颜也,所以候首面。

阙者,眉间,阙上者,所以候咽喉。

阙中者,所以候肺。

下极者,即山根,所以候心。

直下者,即鼻柱,所以候肝。

肝左者,鼻柱之左,所以候胆。

下者,鼻准,亦称面王,所以候脾。

方上者,鼻准两侧,所以候胃。

中央者,侧面之中,颧骨之下,所以候大肠。

挟大肠者,颊上,所以候肾。

当肾之下者,所以候脐。

面王以上者,颧骨之上,所以候小肠。

面王以下者,人中,所以候膀胱、子处。

肢节之部

颧者,所以候肩。

颧后者,所以候臂。

臂下者,所以候手。

目内眦上者,即阙下两旁,所以候膺乳。

挟绳而上者,即颊外,颊外曰绳,所以候背。

循牙车以上者,即牙床,所以候股。

中央者,即两牙车之中央,所以候膝。

膝以下者,所以候胫。

当胫以下者,所以候足。

巨分者,即口旁大纹,所以候股里。

巨屈者,颊下曲骨,所以候膝膑也。

此五脏六腑肢节之分部。

气色之辨

气色之辨者,辨五色也,以知病之死生、深浅、进退。


生死气色

五脏之气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者生,

此五色之见生也。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黄如枳实者死,

黑如炲者死,

赤如衃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

此五色之见死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气色辨病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

赤甚者为血痛,痛甚为挛。

寒甚为皮不仁。

其色粗以明者为病微,

沉夭者为病甚。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

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色从外走内者,其病从外走内,

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金匮:

鼻头色青,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

色白者,亡血也。

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便难。

色鲜明者,有留饮。


内经闻诊

闻者,闻五音也。内经言,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

五音之辨

木,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
火,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
土,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
金,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
水,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

宫者,应脾,其声漫以缓。

商者,应肺,其声促以清。

角者,应肝,其声呼以长。

徵者,应心,其声雄以明。

羽者,应肾,其声沉以细。

此为五脏正音。

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

乐通于药,五音者,所以正人心而和脏腑,故古人有礼乐之教。

内经:

足阳明之脉病,钟鼓不为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金匮:

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内经脉诊

脉诊以时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十二经诊

太渊:寸口,以候肺。

阳溪:手合谷上,以候大肠。

冲阳:足跗,以候胃。

冲门:腹下前股沟,以候脾。

阴郄:神门内,以候心。

天窗:喉旁,以候小肠。

委中:腘宛,以候膀胱。

太溪:踝里旁,以候肾。

劳宫:掌心,以候心包。

和髎:耳目之间,以候三焦。

悬钟:外廉踝上,以候胆。

太冲:足大趾上,以候肝。


三部九候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颔厌,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大迎,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和髎,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也,寸口,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也,合谷,以候胸中。

​中部人,手少阴也,神门,以候心。

下部天,足厥阴也,五里,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也,太溪,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也,箕门,以候脾胃。


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神脏五者,肝心脾肺肾,形脏四者,头角之气、口齿之气、耳目之气、胸中之气。


脉象七诊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谓之七诊。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九候之中,有一候独异,如七诊所列者,则病在此经。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

后者,言与别候之动不相应也。

四时之脉

四时之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五脏脉象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

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鸡之举足,举而下迟也。

乌喙鸟距,锐而坚也。

屋漏者,滴而不联也。

水流者,往而不反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脏脉至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阴阳脉法

阴阳之脉者,言寸口与人迎。内经云,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偏盛则病。

人迎者,足阳明之动脉,在喉旁。

阳明者,行气于三阳,故以候阳,人迎盛则病在三阳。

寸口,手太阴之动脉,在掌后。

太阴者,行气于三阴,故以候阴,寸口盛则病在三阴。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格阳者,阳盛于外,故阳为阴格而盛于人迎。

关阴者,阴盛于内,故阴为阳关而盛于寸口。

关格之脉,阴阳皆独盛,不能相交,阴阳离决,则人死。

寸口脉部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之诊: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关脉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寸脉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后世寸口脉法依此而来。


色脉合参

经云,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脉色之伤: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

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其脉与五色俱夺者,久病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