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养对虾,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问题可能在哪

 tssenpujgg 2019-05-03

帮邦水产开启养殖调水培训课程,定期邀请行业大咖及实战高手讲解调水问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养殖品种即可拉您入群。

摘要:对虾长势快慢一般我们认识到的是营养(鱼粉、V、脂肪)、苗种基因、稳定水质(PH、溶氧、温度、微量元素)、基础生物、内源酶、外源酶、放养密度等。

根据营养学配合原料以达到营养指标,在水产病害盛行的如今,如何让水产动物做到健康生长犹如现在很多专家呼吁的福利化养殖一般难以实现。最近看到一篇“刺参菌群结构的分析及益生菌对刺参的影响”的文章结论显示:

1、乳酸菌可以分泌抑制物质,通过竞争营养物质的作用方式,明显抑制弧菌生长。

2、高剂量益生菌组的刺参免疫性能与对照组想比明显增强;复合芽孢杆菌YB-1和YB-2明显促进了海参的生长和饲料的转化率,但总异养菌数不变。也就是说复合菌种的产的酶对饲料的利用率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使水产动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

而袁成玉等人在“微生态制剂对幼刺参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也证实了菌对消化酶活性与生长促进的关系。而曹煜成等人也证实了地衣芽孢杆菌De株对黄鳍鲷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提高18.2%、21.0%和312%;显著降低水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43-P)质量浓度及底泥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P<0.05),也证实了有益菌对水产动物的生长等有某些影响,也有些人用添加芽孢杆菌的对虾饲料投喂日本对虾,然后定期对虾肠道的菌种组成及含量做出对比,为研究对虾养殖,提供对虾肠道微生态理论基础。

其中也有人投喂酵母细胞壁多糖显著提高了鱼体粗灰分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甘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鱼体鱼体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P<0.05);对鱼体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很多人也证实了适量的添加芽孢杆菌、酵母细胞壁能肠道黏膜形态,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许许多多的实例或者理论基础都证实适量的添加有益菌能对水产动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这个一定作用取决于菌数量与菌基因,此处不得不提下在Nature子刊《The ISMEJournal》有篇文章“把肥胖人群的微生物移植到小鼠体内,会使得小鼠体重增长明显超出其他移植了正常体重人体内微生物的小鼠,对体重小的小鼠解刨后发现其肠道微生物消耗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的能力较低”这跟“粪菌移植”(时代杂志曾评为“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胃肠内,是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重新恢复,最终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某些类似之处,也给水产养殖提供某些思路,把各地健康虾粪便中的菌种组成数据库建立出来,扩培好这种组成,虾出现肠道问题是,可以直接拌料或者选育出抗温等菌种直接与小料添加做成颗粒饲料。

就如今天所说的影响对虾生长的一方面是微生物,得出微生物的组成结构能影响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变水产动物的生长快慢。这里微生物的组成可以是微生物的数量级、菌种比例、菌种基因。当然没有完美的事,肯定会有不好的一面。

目前可能大家普遍认为正大苗长势快点,其他一代苗相对慢点,如果想具体到数字的话,正大苗一般长势0.28g;SIS0.25g。而一般如果选育长势能达到正大苗的亲虾公司还是能做到的,只是其苗种的延续性上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不稳定性,虾属于甲壳动物,其基因或者某些特性的丢失比一般脊椎动物丢失要快很多,这也是其稳定性差的一方面,既然今天探讨阴阳离子对其生长的影响,哪今天往这方面扯扯。

养过很多虾的人都知道,虾在淡水长势要快于咸水,但淡水的承载力使其亩产量会受到抑制,这其中就是Ca、Mg微量元素的影响,其影响水体的生产力,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其对生长的影响

1、微量元素对其生体机能的影响

2、微量元素对渗透压的影响。

目前国内工厂化大部分建立在大换水的基础上,池子的阴阳离子在一直变化,虾每次蜕壳,就会拿出能量来保持血液渗透与外面水质一样,随着水质离子的减少,虾一步一步每天做这个工作,而这时就有能量浪费,则虾就会生长受到一定的减缓。虾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防止渗透,虾为什么喜欢生长在淡水而不是咸水,淡水区域血液的离子浓度基本上跟外面一直,虾体内的钠钾泵把cell里面的脏东西代谢出去,不需要消耗能量(或者很少)则长势很快;高盐度、硬度(1000以上)虾蜕壳就会不行(长慢了,蜕不了壳);蜕壳的瞬间要调节机体渗透压,需要消耗很大能量,外面Ca、Mg太浓,在吸水膨胀阶段时,如果这个浓度的Ca\Mg进入血液,虾不死也好不到哪去;时间到了,用能量弹出来,吸水代表虾的血液调节过程开始,这个瞬间虾是很不舒服的,顶不下来了的虾软壳死了,从血液形成新的甲壳,没有能量来完善硬壳,蜕完壳后身体已经奔溃,不蜕壳无所谓,一蜕壳问题就出来了。这也是为啥土炮(土苗)安全的原因,就是因为土炮不怎么蜕壳,长势慢的一方面原因。这里就体现出工厂化养殖,高密度养殖对微量元素补充的问题了。

钠钾泵是组成生物膜Na+k+泵的主要部分,钠钾泵获取能量后,逆电化学梯度转运Na+和K+,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梯度和膜电位,这对于细胞的渗透调节、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同时钠钾泵对环境中的多种有毒物质也非常敏感,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或作用时间较短,则钠钾泵活性增强。目前认为,重金属离子可从多途径来改变酶的活性和功能,如重金属与钠钾泵的不同位点结合,导致酶活性改变;重金属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底物浓度变化,进而影响酶的活性;重金属替代正常的辅助因子来改变酶的活性。甲壳动物的鳃丝直接与水环境接触,甲壳动物渗透调节主要由鳃丝完成,而鳃上皮细胞内的钠钾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环境毒物影响的敏感器官。因此,钠钾泵可作为甲壳动物养殖水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的监测指标。

这里要特别说下,高密度养殖微量元素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次如果补充过度也会引起虾的不适,一般要少量多次的补充,当然很多人是少量拌料,节约成本。

要说现在工厂化养殖与高位池养殖最热的是什么?那就是——菌,现在很多盛传的絮团养殖,菌相养殖,什么藻菌平衡等等。一切都是以现在所说的其具有分解有机物、粪便、氨氮、亚盐的能力又具备稳定性与营养价值(多种维生素)、高产酶(促)等优点为大众所喜,而添加碳源调节C/N比、总菌数量、菌株组成(脱硫菌Desulfobulbus japonicus、固氮菌Rhizobiales bacterium和亚硝酸氧化菌α-Proteobacterium;海洋光合细菌Roseobacter sp.和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um;变性杆菌Proteobacterium、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etes bacteri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及调控其稳定性等成为一些工厂化养殖的压箱底东西。到目前为止这方面资料数据大多秘而不宣,颇有点神神秘秘之感。


不同发酵菌液添加量对不同海水养殖动物生长、存活及水质调控的影响,分析生物絮团应用于不同养殖动物的最适发酵菌液添加量,建立不同养殖动物生物絮团的最适养殖工艺。而这个菌密度因水质变化(微量元素、水温、溶氧等)、有机物、饲料蛋白而变化,想要找到一个动态平衡或者是做出最优量化,在外界胁迫、菌种的变异等影响下无疑是天方夜谭。当然现在国内有很多搞絮团养殖的,在中国式投料、成本控制、养殖周期等原因下,只是在高菌相,一定排换水条件下,保持菌活性(控制C/N)、使水质在菌相状态下保持稳定,提高养殖成功率,但是不可否认在菌相养殖过程中弧菌引起的病害确确实实降低,但永远不可能降低为零。

菌相养殖+跑道式

高位+菌相养殖

高位+藻+菌养殖


工厂化高密度藻相养虾


相关一些试验结果表明(赵培,徐武杰)

1.日本囊对虾生物絮团的最适养殖工艺:在养殖密度为200尾m-2的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100ppm添加发酵菌液,整个养殖周期不换水。

2.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的最适养殖工艺:在养殖密度为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100ppm添加发酵菌液,整个养殖周期不换水。

3.中国对虾生物絮团的最适养殖工艺:在养殖密度为100尾m-2的中国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100ppm添加发酵菌液,整个养殖周期不换水。

4.刺参生物絮团的最适养殖工艺:在养殖密度为200头m-2的刺参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100ppm添加发酵菌液,整个养殖周期不换水。

5.随着C/N比值升高(12→16→20),对虾生长速度呈现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放养密度升高(80→120→160),对虾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单位产量呈上升趋势。

这些是在试验条件下做出的数据,而有些如絮团沉积速度、量、菌密度等等各不一定情况下,自己心里估摸估摸

既然说菌很多时候大家把菌买到,可以说是磕磕巴巴的使用,在出现问题时大多数养殖根据说明书使用,也有加倍使用,但其成本让大多养殖户心痛不已,所以工厂化养殖户学学简单的菌种扩培,有条件自己配制,没条件的网上自己买培养基简单扩培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近在北京开场会时有外国专家(当然不是崇洋媚外)提出,当酵母拌料密度达到70万/g时是抑制生长,100万/g是促进生长,600万/g时无效果,这是否会给我们提个醒,其他菌也会又这种情况,而纵观国内各大科研报道,大多是提及菌的产酶能力、抑菌性、粘附性,以及降氨氮等作用。有人做了“凡纳滨对虾投喂益生菌后再浸浴在弧菌中的存活率高于对虾感染弧菌后再投喂益生菌的存活率,但是差异不显著。并且对虾肠道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也说明,当凡纳滨对虾受到弧菌的感染后,益生菌的添加对凡纳滨对虾内在免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但益生菌的短期投喂不能较好的提高凡纳滨对虾抵抗病原菌的能力”这是否给予我们需定时补充益生菌才能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的思路。而在拌料使用过程中大多也是添加NRW-2、HC-2及其发酵上清液用来研究对虾不同组织中的酶活力,通过检测其确实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中消化酶的活力,但在不同组织中提高消化酶活性的种类是不同的。HC-2及其发酵上清液对肝胰腺中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具有较高的诱导作用,也说明确实有一定增强消化、免疫的能力,但是对其密度梯度的研究很少。(戊糖乳杆菌HC-2和粪肠球菌NRW-2)

说到菌密度梯度,就不得不提肠道定植说(占位说),说到定植菌又不得不说肠道常驻菌(土著菌),而非肠道常驻有益菌想定植肠道一个是量,一个是长时间,长时间足量补充才能使有些非常驻有益菌定植肠道,定植后再定期补充就可以,这个是否为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提供某些的思路?自己体会。


   

当然某些菌的死菌体效果可能比活菌更好。正如最近开会时提出菌密度不同的情况下,生长状况也不一?可否让我们多做些这方面的研究好为水产养殖过程中菌使用更规范。目前我一般建议养殖户在拌料过程中106/g,而泼洒时做到104/ml,目前我一般这样建议养殖户使用。在工厂化养殖中个人建议菌相养殖和微絮团养殖(最近有人说这个词,少量的换水)在操作、成本、安全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养殖模式需要菌较多,光靠药店买成本颇高,而简单菌种扩培其实很简单,可以网上直接买培养基,也可自己配制;想做的更好的可以买发酵罐快速扩培。

作者:唐山三发普林饲料技术服务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