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诗酒趁年华”,解读东坡《望江南》一词

 沧海一粟rr5g4c 2019-05-03
播放GIF

文说青年(ID:jkzhunbei)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的暮春时节,苏轼奉命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上任,在熙宁七年十一月到达密州。第二年底,准备动工修葺园北旧台,苏轼的弟弟苏辙为该台起名为“超然”,这就是超然台。此事也记载在苏轼的《超然台记》里。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不免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一首双调词(比单调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蕴含三个层次:

首先,以“风细柳斜斜”一句,点明当时“春已暮而未老”的季节特征。

其次,以“试上”一句,描述登临远眺的场景;“半壕”一句描绘处的春水、春花交相呼应的情景。

最后,以“烟雨暗千家”作为结尾,由近及远,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这三个层次是由一个特写的镜头逐步导入,先是大场面的铺叙,接着居高临下,看到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的场景。这就是上片,主写暮春细雨之景。

下片写情,触景生情(这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开始,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将登临的时间点更加具体。

点明“寒食后”,许是因为: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不得:一是公务在身二是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宏大愿望。

此时作者的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于是“诗酒趁年华”一脱即出,表明立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要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其实,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两个字,这是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心境的具体表现。当然,细心玩味,好像也不全部都是这样,或许只有当事人明白。

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对时令: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的描述,亦是对自己年岁已大仍雄心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期许。(即便自己真不适合仕途,也要努力。

这种似是非是、内心矛盾的心境,正是苏东坡精神世界渴望倾诉的体现。

这首词在写法上也是颇为讲究的。《望江南》词,多数都是单调的,宋人喜欢双调,《全宋词》中有一百五十多首。宋人所写的,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而苏轼的这首词,却堪称典范。这首词作得如此天衣无缝,实在难得。可见,苏轼的豪放之风,其实是对现实遭遇的豁达之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