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豪赌」500 万,她把刷码乘车「刷」出国门

 AndLib 2019-05-03

每天了解一点创投圈

来源:锌财经

作者:崔恒宇


「我们是泰国的一家银行,我们想改造公交车,和中国一样可以刷手机上车,你们是否有这样的设备?」本月来,这是杭州国朗科技创始人张丹燕接到的第三封海外需求邮件。

三五年前,这样的事绝无可能。海外公交机具生产一直是欧美厂商的天下,中国厂商连招标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而现在海外交通运营商找上门来,原因很简单:用手机扫码乘公交这件事,中国人最有经验。

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国的公交出行因为引入了移动互联网,迎来了久违的风口。

海外客户了解中国公交机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丹燕率先「嗅」到了机遇。「公交移动支付,涉及硬件改造,BAT 擅长软件,在硬件上不会单干,必然需要帮手。」她所创办的国朗科技,便定位公交领域移动支付机具生产。

回忆起近几年的创业经历,张丹燕感慨颇深,她正在见证着一个「被凝固」的行业被慢慢撕开。「过去两年时间,国内厂商的公交机具销售量,已经差不多是以往七八年的总产量了。」张丹燕告诉锌财经。

随着公交互联网化大潮,国朗科技把产品卖向了全国超过 130 个城市,拿下了超过 5 万台公交机具订单,更成为了「中国创造」出海的一个缩影。

硬币困局

8000 辆公交车,每天大约能够收到 170 万元零钱,需要 200 个人专门负责清点。伴随而来的,是成吨的零钱。

仓库盛不下、银行不愿收,只能拿硬币来付供货商货款,几十万元的硬币要一辆皮卡才拉得走……

这是 2017 年前,杭州公交集团的难题,也是不少城市面临的相似窘境。

九江公交工作人员在数零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投币 刷卡」的模式支撑着公交收费走过了二三十年。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每天约有 2.5 亿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公共交通年完成客运量超过 900 亿人次。然而,在这样庞大的数据面前,却用最传统的方式在收费运营。

点钞员清点零钱,铺设大量充值点,营收数据不及时、无法核对实时财务数据等痛点始终在困扰着公交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移动支付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大,随身携带硬币、公交卡,对于现代人来说也逐渐成了一件麻烦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层层痛点下,把移动支付技术用于公交出行成了行业风靡的方向,银联闪付、扫码支付、一卡通、Apple Pay、NFC 等多样的支付方式正在伴随着公交智能化的升级。

银联切入交通电子支付入口、支付宝上线电子公交卡、腾讯落地乘车码,公共出行的支付场景成了大家都不愿意放弃的一块肉。

杭州公交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软件层面技术商角逐激烈,在硬件层面,却鲜有入场玩家,甚至出现了短暂的疲软。

「用我的,别用国外的。」2015 年底,张丹燕说服了支付宝与自己进行合作。彼时,张丹燕的团队已经研发了几款能支持手机扫码的公交机具,她带着这些机具前往杭州公交做交流,机缘巧合下,遇见了支付宝的业务团队。

支付宝当时已首创研发出「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即使公交车和乘客手机都没有网络,也能扫码、异步扣款。

「这个技术很关键」,张丹燕告诉锌财经,「以前的技术必须有一方在线,扫码速度起码要 1 秒以上,如果网络差,则要更久。如果是这样,上车速度就太慢了,公交公司接受不了。」

不过,拥有着技术的支付宝,还没有解决机具问题。「国外一台机器就需要 1000 多英镑。」当时支付宝团队正打算海外采购,时差、沟通和成本,成了难题。

张丹燕的机会来了。

第一辆

「我和支付宝说,别跨国采购了,这事我能干。」

信誓旦旦,还是夸下海口?

2015 年,随着「移动支付元年」开启,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开始支持支付宝、微信付款,但在公交车里拿手机付钱,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遥不可及。张丹燕开始思考,如果在公交车里放一台支持扫码付款的 POS 机会怎样?

但是,公交场景下的扫码机与一般的 POS 机不同,要扛得住酷暑和低温,要经得起上下近 50 伏的电压波动。确保支付成功只是第一步,从扫码到听到「叮叮」声,必须保证在 0.3 秒,与住建部、交通部规定的一卡通标准保持一致,否则就意味着上车慢、体验差。

支付宝的「双离线」技术,让张丹燕觉得,这事成了。

双离线的本质上是把「记账」和「付款」两个动作分开,如果网络无法连接,APP 先「记账」,等网络恢复时再「扣款」。即便遇到信号中断,也能完成乘车支付。

基于此,2016 年年初,支付宝和国朗团队开始了实验室闭关。不断调节机具的高度、位置、光照,反复测试支付成功率、支付时间、语音提醒……这关一闭就是三个月。

一边是支付宝过硬的技术,在实验中不断去进行成果验证;另一边,是在公交领域有十多年经验的张丹燕团队,对于公交场景的熟悉在为这份研发加持。

团队进行公交扫码支付测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辆公交教练车、一组 10 人以内的小团队、带着最新的研发成果,开遍了整个杭州的角角落落,他们寻找信号最差的地段,比如隧道,反复试验 50 多次,用来验证产品是否足以支撑用户的上车扫码。

2016 年 9 月,G20 在杭州召开,8 月,杭州第一辆支持扫码上车的公交车上路了。这也是全球的第一辆!

押注

实现了从无到有,接下来面临的则是从 1 到 N。

首条扫码乘车线路的开通引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张丹燕终于等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大单:整个杭州公交要更换 8000 多台扫码机具

在张丹燕看来,这笔大单,更像一场「豪赌」。「当时我急着让下游供应商开始生产,但是上游订单货款还没到位,我需要垫付,资金压力一下到了我头上,停产又会让全城公交开通的时间大幅度延后。」张丹燕把心一横,直接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从银行贷了 500 多万。

匆忙准备,但她的心一直悬着。

「全城铺开的时候,其实还是忐忑的。」张丹燕告诉锌财经,「一般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会很小心,从七八十台,到一两百台,一步一步地试,会做很多验证的环节。」

即便此前在实验室环境下经过了多次模拟,但面对早晚高峰巨大的客流,频繁的数据能否快速运转,一切都是未知数。

好在,最终 8000 多辆公交的扫码乘车服务如期上线,张丹燕最担心的事情,并未发生。

想象力

杭州上线的第二天,德清的电话进来了。「我们想要成为县级公交里面第一个上移动支付的。」国朗科技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项技术的复制、安装上线。

2018 年 3 月,国朗合作的城市公交客户还是 50 个,随着与支付宝合作的深入,到了年底,由国朗生产的扫码乘车机具已经进了全国 120 个城市的公交公司。

国朗公交车载全支付一体机

「这两年的变化几乎浓缩了过去十年」,张丹燕说。据了解,全国公交车存量大概在 60-70 万台,机具使用期限为 5-8 年,过去这些年公交刷卡机具年产也就 10 万台,而移动支付的进入,让这个数字一下子翻了 3 倍。但即便是这样的市场爆发,国内目前专业做公交机具的厂家,也不过 10 余家。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规划》预计,到了 2020 年,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要达到 60% 以上。据锌财经了解,目前全国还有约 800 个县市的公交公司等待技术升级。


而另一面,公交硬件「走出去」的故事也在上演。

据恒大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 202.93 万亿,全球排名第一,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百倍,国内电子支付渗透率更是接近 8 成。

这为移动支付相关产业链出海,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是「张丹燕们」的机会。一切还只是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