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看一本忘一本,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惠子hz 2019-05-03

经常有人问我,自己看书也算勤奋,但是看了后容易忘,看一本忘一本,哪怕一年几十本书看下来,收获也是寥寥。问题出在哪儿呢?

用层次的思维看待读书,就能解决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读书只收获了一盘散珠?
▲▲▲

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系统。一本精心写就的书,呈现的应该是成体系的内容,体现在章节之间层层递进,主题和议题反复提及,案例和线索首尾呼应等等。

但是,在一本书之上更高的那个层次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却是零碎的、散乱的、不成体系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做一个小测试:

把你最近一年读过的书的书名全都写在一张白纸上(如果你记性好的话,也可以把更早几年的书目也写进去)。然后基于这个列表,分析你的阅读历程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或脉络。

做完这个练习以后,我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猜测,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读书并没有什么脉络可循,读过的书与书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只有很弱的关系。所以他从这些书里得到的知识和见解是没法串联起来的,更无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样读书,最多只能收获一盘散珠,没有办法用一根绳头串起,当然会出现看完就忘的问题。

在知识的广袤大地上,如果你只是东挖一口井,西挖一口井,每口井不过半米深,是不可能挖到活水来的,你得去考虑,怎样在一个适合你的地点,挖出一口足够深的井来。

所以读书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本书”这样的系统,还要把眼光放在“一系列书”这样的超系统。读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

也就是说,用阅读的组合拳,来挖出一口深井。

如何构建阅读超系统?
▲▲▲

构建阅读超系统的最自然也是最易操作的方法,是找同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甚至全部作品来读。

读某位作者的某一本书所达到的深度是没有办法跟读同作者的所有书相比的。若只读一本书,我会感觉,书里面总有些东西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单个的知识背后是一个体系,而作者在某部作品里表达的往往无法穷尽他所有的想法和知识,所呈现出来的仅仅是他整个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

所以如果不了解整座冰山,只是在这一角上停留,哪怕读五遍十遍,都不一定能弄懂其中难懂的部分。反过来,如果你游历这座冰山的所有坡面,遍读作者的多数或者所有作品,就能像拼图一样,拼出这座冰山大致的轮廓。此时如果你再回过头来,去读原本读的这位作者的第一本书,可能就会发现当初在书里没有读懂的部分,已经迎刃而解。这就是围绕同一作者来阅读的好处。

我是全职的读书人和写书人,对许多位学者的全集已是觊觎已久,但是限于财力和家里存放空间不足,所以一直隐忍不发。大多数人倒不必这样成套买书,但是对于同一个作者,至少连着读他的三本书却是必要的。我以前读到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一书,被其深邃的洞见和雄辩的文风所震动,就又接着买来《重点所在》《在土星的标志下》等作品,还有访谈录、日记等一并阅读。这样的阅读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学者,同时也似乎能触摸到她当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场景,遂能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去体悟作者的思想。

所以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读书不应是一本本读,而应该是一串串读的。成都的串串很多人喜欢吃,为什么读书就不知道一串串读呢?一串串地读书,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看读书这件事。

有些认真好学的人,读书时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每读完一本后就画一张思维导图,把书里的体系给整理出来。这样的方法对于加深记忆、把握要点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我看来还不够,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给一串书做一张思维导图呢?以同一作者的多本著作为基础,画一张囊括这几本书的思维导图,从一本书的系统进入一串书的超系统。

总的来说,读书需要有层次:章节——一本书——一串书。由此我们可抽象出文章开头提到的“层次思维”:子系统——系统——超系统。不过,层次思维的关键,不在于界定不同层次的名称,而在于能不能从你熟悉的层次上跳脱出来,进入更小或者更大的层次。高手的一个特征就是,他能比普通人看到更多的层次,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之间穿梭。

那么,在观察事物时,该如何打破思维僵化、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呢?我将在新书《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中做更广泛、详细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