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虎渡桥联话

 江山携手 2019-05-03
祖才先生遗作

虎渡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九龙江上,又名东江桥。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至今已近800年。全用花岗石英钟砌成。全长1000米,其中最大的条石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生200吨有余。从长里计算,约用余石100块。如此长、如此重的条石,在开采、运输、铺架诸方面,可以想象,是相当繁重而又巧妙的,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虎渡桥与南山寺同为漳州的名胜古迹。南山寺是唐代古刹,位于丹霞山之麓,寺内有唐雕弥陀石象,高6米,下承莲花石座。元祐年间铸钟一口,国内罕见。光绪十三年,海外华侨捐赠汉白玉大佛一尊,高2米,重2吨,是我国三尊汉白玉佛象之一,堪为上品。该寺规模之大,景色之幽,在东南丛林古刹中享有名气。海峡两岸人民游览一桥一寺者,络绎不绝,称赞交口。

漳州与台湾的血缘关系十分密切。1279年,漳州人陈格与宋帝赵昺在崖山殉难,陈格家族到台、澎安身,陈格后裔至今仍在桃园县延续。1624年,龙海海澄颜思齐率三千人到笨港(北港)垦殖。1644年,郑成功率师抗夷,光复台湾,随军漳人数以千计。他们的后裔岁岁遥望白礁慈济宫,举行祭祖大典。1683年开漳圣王陈无光的后辈陈炎等东渡彰化、台南定居。现陈氏家族占台民的10%1722年,平和人吴凤在阿里山理藩通事期间,为清除恶习,团结高山族人,献出了宝贵头颅。1796年,漳浦人吴沙率众围垦蛤仔滩,成为开发宜兰的第一人。吴凤、吴沙、颜思齐被誉为开发台湾的“三杰”(亦称“三公”)。1721年长泰人朱一贵,1789年平和人林爽文,1862年龙溪人戴潮春,先后在台湾起义反清,被称为台湾抗清“三王”。1894年,日寇侵台,漳人简大狮率台北义军,协同刘永福共御外侮。长泰江都的连氏,龙溪东美的林氏,陈元光的后裔在台湾筑有堂皇的宗祠“瞻衣堂”、“西河堂”、“德星堂”,纪念先祖。

联曰:    美化漳州,风雨千秋如虎渡;

         功成宋代,石梁一百似龙游。

联语写桥况。“千秋”言时间之久,“一百”言条石之多。“虎渡”与“龙游”,点其名称,展其风采,对得工巧,不费气力。十一字联道出了名称、地点、时间、规模与风采,联句虽短,容量却大。

联曰:    疑为鬼斧神工,板重梁长亏巧匠;

 确是天造地设,姿雄态雅赖能人。

第二联歌颂建桥工匠。上联的“重”与“长”,既突出工程之艰巨,又显示技术之高超,堪为“鬼斧神工”之杰作。下联的“雄”与“雅”,写出桥姿之雄奇,桥态之优雅,说其“天造地设”并不过分。一“亏”一“赖”,讴歌了能工巧匠,点明联语之主旨。

联曰:    欢呼其长,如玉带彩虹,万丈迢迢奇八闽;

惊叹其重,若金钟铁塔,千斤足足壮九龙。

联语写梁长石重。“欢呼”与“惊叹”从感情上显露出来;“如玉带彩虹”与“若金钟铁塔”从比喻手法上烘托出来“百丈”与“千斤”从数字上表现出来,其长其重,以一“奇”一“壮”概括之,收得自然,结得顺当。“九龙”对“八闽”点出所跨之江与所在之省,对得工整,饶有联趣。

联曰:    隔海望台澎,两岸同宗,三杰三堂同翰墨;

连江通厦福,九州共祖,一桥一寺共婵娟。

第四联写盼望两岸早日一统。联语用复字牵引,自然铺开。上联用一个“同”字写“同宗”、“同翰墨”,言漳台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都具有华夏文化;下联用一个“共”字写“共祖”、“共婵娟”,言两岸人民同为伏羲、女娲之后,共同居住在赤县神州,享受同一个月亮的清晖。“一桥一寺”对“三杰三堂”,不仅对得工巧,而表达出台湾同胞寻根追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充分表露出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和骨肉亲情。“望台澎”和“通夏福”,三字点题深切盼望台湾早日回归,两岸早日一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