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齐长城是两千年前齐国为了防御邻国入侵而陆续修筑的,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遗址:齐长城位于山东中部。齐国为防御晋、鲁、莒、吴、越、楚等国的进攻,自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的齐威王、齐宣王,历时三百余年,自西向东构筑起1200余里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是著名的齐长城。齐长城西起长清黄河边,沿泰沂山脉分水岭,逶迤东行,经肥城、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在黄岛入黄海。 齐长城比魏、赵、楚、秦等国长城早200多年,比欧洲最早的雅典壁垒护道墙早1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遗址,被史学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祖”。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军事防线之一,城墙、关隘、城堡、烽燧,构筑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巍巍齐长城,本身就是一部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古代战争史,它那雄浑、粗犷、博大、苍凉的身躯,凝聚着沉重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沂水齐长城:沂水县境内齐长城有两条三段:其一,由沂山南麓泰薄顶入境,沿与临朐的交界线向东南转东,至邵家峪东山入境内,再东南行,到三楞山与北线长城相合后入莒县境,长49850米。其二,分两段,一段由太平山入境后沿与安丘的交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入安丘境内,长12300米,另一段自县境东北浯河再次入境向南,至三楞山与主线长城会合后出境,长9350米。境内两条长城经沙沟、马站、圈里、杨庄、富官庄5个乡镇,70余个村庄入莒县,合计71500米,历经130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61150米,占总长度的85.6%。 齐长城墙体大多数为泥沙混合夯筑而成,少部分为石块砌筑,现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地段暴露痕迹,少数保存较好的地段,城墙遗址高2-3米,基宽在4-7米。途径五个乡镇,70余个村庄。沂水境内齐长城遗址有泰薄顶遗址、穆陵关遗址、簸箕山遗址、降量子山遗址、高家石岭遗址等,其中以齐南天险——穆陵关遗址最为著名。 “齐南天险”穆陵关:齐长城垣高墙坚,烽火台、堠堡、戍楼比栉,尤其是穆陵一段。齐长城重要关隘穆陵关,位于沂水境内与临朐交界的古大岘山口处,今关顶村北首,属沂水。 《古骈邑·穆陵关》载: 穆陵,齐国南门也。 壁垒森严,且附筑贰城,要隘大关。 其上堡楼互接,骁勇屯守。 烽火相望,夜举烽,光亮山野,昼燔燧,烟云蔽天。 严阵难犯,固若金汤。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穆陵关是齐国的南疆边陲,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也是齐长城上的险要关隘,今尚存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大岘山东连邵家峪东山,西接沂山,穆陵关扼居其中,险峻天成,自古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之称,为齐国防鲁、莒、楚、越之重地。穆陵关原有关楼、常将军庙,今已坍塌,旧址犹存。北有平顶山,相传是齐王巡行时的驻址。 沂水齐长城保护:1977年12月沂水县齐长城穆陵关旧址及两侧长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穆陵关旧址树立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1993年4月沂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了齐长城两侧保护范围。2001年6月齐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制作、安装齐长城沿线保护标志120块,保证重要路段每100米左右就有齐长城保护标志。 2013年沂水迎千年古县,投资30余万建齐长城碑亭,碑亭位于马站镇关顶村东,把历代齐长城碑刻保护于内,避免风雨侵蚀。 2012年,在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齐长城保护项目顺利启动,2013年临沂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沂水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齐长城穆陵关西段1950米保护项目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尔后聘请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做保护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