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国长城[战国中期齐国防外敌所筑的长城]

 古稀老人赵 2023-05-05 发布于北京
齐国长城(TheGreatWallofQi),俗称长城岭,战国中期,齐国为防楚国入侵而筑。西起平阴县黄河崖之防门,经泰山北麓,横穿莱芜沂水临朐、莒县、诸城,东至胶南琅琊台下夏河城入黄海,全长千里,系战国时齐鲁两河之界,因之又称齐鲁长城。诸城境内一段长约60里,蜿蜒于南部诸山之巅,远望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齐国长城
外文名
TheGreatWallofQi
别名
长城岭
景点类别
名胜古迹
建造时期
战国中期
建设背景
战国时期,是“春秋无义战”的连绵和延续,各诸侯国之间大欺小,强凌弱,相互吞并,战争频繁。当时齐国虽国富兵强,但对雄据南方、虎视眈眈的楚国不能不有所戒备,所以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以资防御。
齐长城在诸城的一段,西至与五莲毗连的马耳山,沿城区南部诸山之分水岭迤逦东向,经石人山、茁山、灵湾头、响小崖、马山、磊石山、望马墩,由桃园乡台家沟南怜入胶南县,全长60公里。历经2300多年的风雨剥蚀,虽原貌不可复见,但遗址犹存。有些地段凸出地面1米左右,宽8-10米,基石多以块石垒砌。其上部则就地取材,以沙土夯筑,部分地段夯土层次分明,清晰可见。每遇到沟壑则以巨石构筑,可见工程之艰巨。
距今2500年的齐长城又名长城岭、大横岭,是齐国为防御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建,也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自这里开始,向东经双泉、马山、万德、历城、泰安、淄博,至青岛市冀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海滨,横贯18个县、市(区),穿越1518座山峰,全长1237.8华里,史称“千里长城”,比秦长城早四百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最雄伟的代表。孟姜女哭长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这里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长清区万德镇长城村就是孟姜女的故里,且当地还有孟姜庙遗址。当年孟姜女的丈夫在新婚第三天便被拉去修长城,一个月后,孟姜女寻夫骑马来到齐长城,在跑马岭上下马后,从城中打听其夫,正碰上本村的一个人,告诉她,她的丈夫在西城门垒长城时累死了。尸体被埋在长城下。孟姜女听言大哭直奔西城门。孟姜女比较健壮(从她下马处的脚印可以看出),守城的士兵阻拦,孟姜女一气之下边哭边扒,扒倒了齐长城,现在还保留着原样。
长城之父
说起万里长城,可谓闻名中外。然而,至今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我国第一道万里长城———秦朝万里长城横空出世的数百年前,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就已经巍然屹立起一条千里长城,它就是被专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
11月初,记者随我国第一支媒体齐长城徒步考察队,来到山东,走近了这道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沧桑的齐长城。
11月1日上午,齐长城徒步考察队从济南市中心出发,沿220国道向西南方向驱车20多公里,来到了黄河东岸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的岭子头。只见翠绿的冬麦田里,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齐长城始点标志”。石碑的背后,出现了一道高一两米、宽二三米的堤坝。齐长城专家张华松教授指点说:这就是齐长城的起点,也是中国十万里长城的源头!
齐长城从黄河岸边越过国道,一头扎进了群山的怀抱。我们沿着夯土长城徒步向前,走上了以块石、条石或片石垒砌起来、没用任何粘合剂的石砌长城。2500年前的古长城,如今有的地方还有数米高的城墙,有的地方则是墙倒石落、废墟一片。放眼望去,清晰可见的齐长城沿泰沂山脉逶迤前去。
西起今长清孝里街道的齐长城,恰似东方巨龙,以气吞山河之势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翻越1518座山峰,在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东侧于家河村入黄海,全长700多公里。据考察,齐长城沿线共修筑了关隘12处、便门9处、城堡和兵营50余处、烽火台12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齐长城究竟何时开始修筑的呢?学术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公元前6世纪。史载,公元前555年晋国联合鲁、宋、卫等国伐齐,齐灵公被迫将济水以南依河临山的一段水坝加宽、加厚、加高,以阻挡联军。这便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齐长城最初的由来。齐长城的始建,比秦朝长城早了400余年,比欧洲雅典壁垒护道墙早了百余年。据此,齐长城被史学权威誉为中国长城之最和世界壁垒之最。
齐长城开中国乃至世界长城建筑之先河。从那时起,诸侯各国以至秦、汉、明等朝代,纷纷在崇山峻岭和荒漠戈壁上修建长城,累计在中国大地上修建了十万里长城,使古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家有院墙、城有城墙、国有长城”的国度。
长城的兴起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斗争的产物。军事防护工程专家杨秀敏院士分析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步骑兵协同作战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车战,骑兵开始作为独立的兵种出现在战场上,战争的机动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孤立城池已难以防御敌国的奔袭,于是,长城这种新型防御工程便应运而生。
建筑特色
齐长城的建筑依山为势,多用大小石块砌成,未用灰浆凝固,但结构十分讲究。齐长城的这种构造方式与马鞍山上的这片墙垣和石屋基痕如出一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与后来秦将蒙恬秦国所筑长城的“垒石为城”,也是使用的同样方法。而齐长城多在山岭低处,高山处借助山势不设城的建筑原理也与马鞍山西峰绝壁下所建的石屋、墙垣的建筑原理相同。马鞍山山脊上高逾数十丈的陡壁,为一夫当关的自然天险,所以绝壁顶部并无修建城墙的必要,而绝壁西峰下的山顶则相对平缓,所以齐人在此布防设营,居高临下,与山下的城子村要塞互为接应,共同扼守马鞍山与岳阳山之间淄河流域重要通道的咽喉。作为齐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从地理位置的险要看,齐人在山上安营设防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齐兵营的存在也应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活动
你见过齐长城吗?多数人都会说“没有”,其实也未必。因为看过老电影《南征北战》的人,都会记得摩天岭争夺战的情景,而摩天岭上的石砌掩体,就是古老的齐长城。
沧海桑田。齐长城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防御功能。然而,它是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地表古建筑遗址。它的存在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比如,齐长城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它的修筑过程中,曾经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具,涉及建筑学、军事学、政治学、地理学、人类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齐长城是中国战争史的天然博物馆。2000多年前,齐长城沿线发生了很多著名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晋之联军伐齐、齐魏马陵之战,等等。到了现代,齐长城沿线又成为我军抗日游击战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那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浴血鏖战的场面,在齐长城上刻下了永恒的烙印。
考察队队长孙覆海深有感触地说,千里齐长城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正因为如此,2001年6月25日,齐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献的匮乏,特别是随着遗址的毁坏和消失,齐长城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谜团。比如,齐长城究竟有多长?齐长城防御体系究竟是怎样构成的?齐长城在军事上发挥了怎样的防御作用?这些问题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前去探索。
为此,今年9月,齐长城研究会还举办了一次“齐长城与兵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学者们认为,齐国的兵家文化独领风骚,涌现出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齐国兵家和《孙子兵法》等不朽的军事著作。齐国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强调首先是防御、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齐长城正是在齐国兵家防御至上军事理论的指导下兴建和完善起来的。
历史见证
壮观的历史见证——齐国长城,俗称长城岭,战国中期,齐国为防楚入侵而筑。西起平阴县黄河崖之防门,经秦山北麓,横穿莱芜、沂水、临朐、莒县、诸城,东至胶南县琅琊台下夏河城入黄海,全长千余里,系战国时齐鲁两国之界,因之又称齐鲁长城。诸城境内一段长约60里,蜿蜒于市境南部诸山之巅,远望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
齐长城在诸城市境一段,西至于五连县毗连的马耳山,沿县境南部诸山之分水岭迤逦东向,经石人山、茁山、灵湾头、响水崖、马山、磊石山、望马墩,由桃园乡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全长60余里。历经2300多年的风雨剥蚀,虽原貌不可复见,但遗址犹存。有些地段,残址凸出地面1米左右,宽8-10米,基石多以块石垒砌。其上部则就地取材,以沙土夯筑,部分地段夯土层次分明,清晰可见。每遇沟壑则以巨石构筑,可见当巨。
齐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齐国为防楚国入侵,在国境南部边陲群山之巅筑造,后称'齐国长城'。齐长城蜿蜒于市境南部群山之巅,西南自马耳山入境,沿马耳山、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境,经郝戈庄、皇华等6个乡镇,境内全长60余里。远看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齐长城古迹,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1979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标志予以保护。
如今齐国长城早已失去了其军事上的价值,但作为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永垂史册。197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尚庄南岭和台家沟南岭树立了保护标志。
记载
博山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当齐鲁的交界,齐国长城自西而东,横贯全境。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跨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峨岭)脊西行,跨凤凰岭达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山。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沿河历泰山北岗上经济州淄川,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以山为势,蜿蜒千余里。
长城是齐国南部的屏障,是一项巨大的国防工程。起初,是为了防御南部的强大邻国鲁国,后来楚国的势力向北扩张,长城又成了齐国防楚的主要凭借。
关于齐长城建筑的年代,见于史藉最早的是《管子》。《管子》书上说:'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据《史记》和《竹书纪年》,齐长城修筑时间是在战国时期,周王元年,是公元前368年齐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9年至前301年,中间相隔了67年,就齐国来说经历了三个统治者。若按《管子》推算时间,齐桓公时,长城就已有了。齐长城早于秦长城。
史书记载
有关齐长城,史书中有很多记载。《齐记》上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水经注》也说:“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纪年》更明确指出:“周显王十八年,齐筑防以为长城。”诸籍所载,大致相同。这不仅说明了齐长城的地理位置与始建年代,更说明了修筑长城的目的。
(图)齐国长城
保护目标
在考察中,记者们痛心地发现,历经风雨沧桑的千里巨龙今天已消失了1/3以上,剩下的也是遍体鳞伤。有识之士呼吁:加快对齐长城进行保护,别让它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在齐长城最险要的青石关,记者们看到,青石关的南门已经被拆得不见踪影了,最后连那块刻有“青石关”字样的石头,也被村民当作普通石头垒在了墙头上。一些地段的齐长城因为采石、修路、种田而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对齐长城的人为破坏行为,除了上面所说的取材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以外,还有近些年来出现的修复性破坏。
如今,许多地方在修复齐长城。这本来是件好事,无奈有的地方却把原来块石干砌的齐长城修成了砖结构、水泥抹缝的仿明长城。在青岛市黄岛区的齐长城入海处,一座齐长城烽火台遗址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景观烽火台。这种毁了真古董、造了假文物的做法,恐怕最大的作用就是让齐长城失却了历史、失却了灵魂!
面对因修缮而遭到破坏的齐长城,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痛心地表示:修旧如旧是古长城修复的最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工程必须严格遵循“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最大限度地保留、恢复文物的原状,绝不可以一味追求“焕然一新”,梦想恢复其“金碧辉煌”。
专家们提出,齐长城保护和抢救,首先要划定保护范围,设立全国统一的文物保护标志,建立一支有权威的保护队伍。修复齐长城一定要制定统一标准,经过省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然各行其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花样百出,会把齐长城给毁了。
在齐长城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传来了两个消息。其一,今年底,国务院有望出台《长城保护管理条例》,长城的保护和开发将由国家统一管理。其二,齐长城最著名的关隘穆陵关所在的沂水县,制订了一个重修穆陵关、建一条微缩齐长城的计划。微缩齐长城将包括齐长城的源头和入海处,以及12处关隘、50多处城堡兵营、12处烽火台,再现发生在齐长城的战争、生活场景。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保护、开发齐长城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我们期待着,拂去岁月的尘埃,齐长城这座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能够重新光华四射、大放异彩!
参考资料
[1]
齐国长城_济南旅游攻略 · 济南旅游攻略[引用日期2021-06-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